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呕吐能导致贲门黏膜撕裂吗
新生儿打喷嚏不一定是感冒
PCR检测技术:为何能精准“抓住”病毒
慢性病患者应警惕肾脏损伤
白内障手术也能治疗青光眼
血常规检查指标的意义
1
11 1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血常规检查指标的意义
 

□马磊

 

   血常规检查是常用的医学检查方法之一,通过分析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的数量和形态变化,可以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血常规检查,不仅能发现贫血、感染、炎症等问题,还能为某些血液疾病(如白血病等)提供早期线索。此外,血常规检查快速、便捷,是许多疾病筛查和健康体检的重要项目。了解血常规检查的各项指标及其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检测指标及意义
    红细胞检测 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压积(HCT)是评估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的关键指标。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可以帮助医生区分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则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白细胞检测 白细胞总数(WBC)和分类计数(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能帮助医生识别感染类型。中性粒细胞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多,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
    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计数(PL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基础指标。血小板减少,可能提示出血风险;血小板增多,则与血栓形成或骨髓增殖性疾病相关。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可以帮助医生辅助判断血小板生成或破坏等异常情况。
指标异常对应的疾病
    贫血相关疾病 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相关。
    感染与炎症性疾病 细菌感染,通常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伴核左移;病毒感染,则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严重感染,可能出现类白血病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急性白血病,常表现为白细胞异常增多或减少,伴原始细胞出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嗜碱性粒细胞升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能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或病态造血现象。
检查建议
    定期检查与监测频率 健康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常规检查;慢性病患者,需要根据病情,每3个月~6个月进行一次血常规检查;围手术期、放化疗患者,应增加血常规检查频次;孕妇在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应进行血常规检查;老年人(65岁以上)因造血功能减退和多种慢性病共存,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血常规检查;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应每年应进行一两次血常规检查,以评估营养状况。
    异常结果的应对策略 血常规检查若发现轻度异常,患者可1周~2周后复查,排除偶然因素。若血常规检查持续异常,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如铁代谢、骨髓穿刺等)。
    生活方式与指标改善 营养性贫血患者,应补充铁剂、维生素B12或叶酸,并调整膳食结构。感染导致的指标异常患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卫生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