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梁
“刚上完厕所不到10分钟,又想跑卫生间,有时候来不及还会漏尿……”生活中,不少人被这种“尿急憋不住”的问题困扰,这很可能是膀胱过度活动症在作祟。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它虽然不致命,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让人拒绝社交。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核心症状是尿急,常常伴有尿频(白天排尿超过8次)、夜尿增多(夜间排尿≥2次),部分人还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很多人误以为这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正常现象。实际上,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长期憋尿会让膀胱肌肉敏感性升高,肥胖、缺乏运动可能导致盆底肌松弛,咖啡、酒等刺激性饮品会刺激膀胱黏膜,焦虑、压力大等情绪问题可能诱发相关症状。 应对膀胱过度活动症,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首先,要养成规律排尿的习惯,避免憋尿,每次排尿尽量排空膀胱,白天建议每2小时~3小时主动排尿一次,夜间睡前一小时少喝水。其次,要优化饮食结构,减少咖啡、浓茶、碳酸饮料及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免刺激膀胱;晚餐宜清淡,避免过量喝汤或吃含水量高的水果。体重超标的人群建议适当减重,减轻腹部对膀胱的压迫。 盆底肌训练是改善症状的有效手段,尤其适合轻中度患者。最经典的方法是凯格尔运动:收缩盆底肌肉(类似憋尿时的肌肉发力),保持3秒~5秒,然后放松5秒,每次重复10次~15次,每天练习3组。练习时要避免憋气或腹部用力,可在排尿中途尝试中断排尿,感受正确的肌肉发力位置。坚持训练3个月以上,多数人能明显感觉到膀胱控制力提高。 当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不佳时,就要进行医学干预。医生会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开具药物。常用的抗胆碱能药物和β3受体激动剂能有效缓解膀胱肌肉过度收缩,改善尿急症状。用药时需遵医嘱,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膀胱灌注治疗或盆底电刺激疗法。盆底电刺激疗法是通过温和的电流刺激盆底肌和膀胱神经,恢复正常排尿反射的治疗方法。 在日常护理中,细节也很重要。外出前要了解卫生间的位置,减少焦虑情绪。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腹部受压。写排尿日记,连续3天记录排尿时间、尿量及尿急情况,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少女性产后或更年期容易出现类似症状,这与激素变化和盆底肌损伤相关,应及时就医。 膀胱过度活动症并不可怕,可防可治。只要早期重视、科学应对,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盆底肌训练结合医学治疗,大多数患者能摆脱“尿急憋不住”的困扰。要及时到医院就医,泌尿外科或妇科医生能提供专业的诊疗方案,让你重新拥有健康的生活。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中心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