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范敏
“医生,我只是胆囊结石为什么肝功能也出问题了?”这是很多胆结石患者常见的疑问。很多人不知道,胆结石不仅会引起腹痛,还可能悄悄损伤肝脏。当结石阻塞胆道时,肝脏就像被堵住出口的水库,逐渐不堪重负。而微创技术的发展,让“取石护肝”变得更精准、更安全。 胆结石之所以会伤害肝脏,核心是胆道阻塞引发的连锁反应。胆囊里的结石如果掉到胆管内,就会像交通堵塞一样阻断胆汁流动。在正常情况下,肝脏分泌的胆汁经胆管排入肠道,促进脂肪分解。结石一旦阻塞胆道,胆汁瘀积在肝脏内会像化学试剂一样破坏肝细胞,导致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患者皮肤和巩膜会出现明显的黄染,尿液颜色也会加深,甚至呈浓茶色。临床数据显示,约40%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若阻塞持续超过3个月,可能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更为严重的是,在急性情况下,瘀积的胆汁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和肝脓肿,患者会出现高热、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中毒性休克、肝衰竭。 传统开腹手术取石需要在腹部切开10厘米~15厘米的伤口,不仅创伤大,还可能对肝脏造成二次伤害。而微创手术采用精准操作,实现了取石与保肝的双重目标,主要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内镜技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手术时,医生在患者腹部打三四个0.5厘米~1厘米的小孔,通过腹腔镜将胆囊内的情况投射到高清屏幕上,再用特殊器械将胆囊连同结石完整取出。这种手术对腹腔干扰小,出血少,术后第2天患者就能下床活动。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使术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降低了60%,住院时间从7天缩短至3天。 对于胆管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更具有优势。医生将十二指肠镜从口腔插入,经食道、胃到达胆管开口处,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清晰显示结石位置,再用取石网篮将结石取出。整个过程无须开刀,尤其适合年老体弱或肝功能较差的患者。 更先进的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技术,能应对复杂的肝内胆管结石。医生通过腹腔镜进入患者腹腔后,用胆道镜直接观察胆管内部,精准清除深藏在肝内胆道的结石,同时保留正常的肝脏组织。这种精准取石技术避免了传统手术中盲目切除部分肝脏的弊端,最大程度保护了肝脏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胆结石都需要立即手术。对于直径小于1厘米、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如果出现腹痛、黄疸、转氨酶升高等情况,则需要及时进行手术。预防胆结石引发的肝损伤,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三多三少”:多吃膳食纤维、多运动、多喝水,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少饮酒、少熬夜。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