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
你是否经常感觉胃部胀满,吃一点儿东西就饱,饭后还伴有嗳气、泛酸?这些症状可能是脾胃功能失调发出的求救信号。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承担运化水谷精微、输送营养的重任。脾胃功能受损时,不仅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可能引发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等全身性问题。想要摆脱胃胀不消化的困扰,不妨从中医智慧中寻找调理之道。 中医认为,脾胃功能失调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邪侵袭等因素引起。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常导致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生冷油腻食物摄入过多,这些不良习惯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影响机体正常运化。此外,长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引发“肝脾不和”。而夏季贪凉饮冷、冬季受寒,湿邪、寒邪侵入体内,同样会阻碍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 中药配伍,调和脾胃功能 中医需要辨证施治。脾胃虚寒者,可以选用理中汤温中散寒;脾胃湿热者,适合用三仁汤清热化湿;肝郁脾虚者,选用逍遥散疏肝健脾,效果显著。除汤药外,中成药如香砂养胃丸、参苓白术散也备受青睐,前者温中和胃,后者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药食同源,吃出好脾胃 中医调理脾胃,强调药食同源,调整日常饮食即可改善脾胃功能。山药被誉为“健脾之王”,其性甘平,能补脾胃、益肺气,无论是蒸煮成泥,还是搭配小米熬粥,都能起到温和滋养的作用。茯苓、芡实也是健脾祛湿的佳品,三者搭配煮成“三仙粥”,可以有效缓解脾虚湿盛导致的腹胀、便溏。 对于胃酸过多、嗳气频繁的人群,不妨试试生姜红枣茶,生姜温胃散寒,红枣养血健脾,二者配伍能快速缓解胃部不适。但是,需要注意热性体质者应减少生姜用量。 经络调理,畅通气血 人体经络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刺激特定穴位能起到调节气机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胃经的主要穴位,位于外膝眼下3寸(此为同身寸,下同),每天早晚用拇指按揉10分钟~15分钟,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中脘穴位于肚脐上4寸,是胃的募穴,艾灸此处能温煦脾胃阳气,改善虚寒型胃胀。此外,沿着腹部正中线从心窝处向下推至肚脐,每天进行30次~50次的“推腹法”,能促进肠道蠕动,排出宿便和浊气,缓解腹胀。 情志调节,身心同调 中医强调肝主疏泄,心情舒畅才能保证脾胃运化正常。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可以调节气机,这些传统功法中的呼吸吐纳与肢体动作相配合,能有效疏肝理气。同时,培养书法、绘画等兴趣爱好,或在闲暇时听古琴曲,都有助于放松心情。保持规律作息也至关重要,中医认为“子午觉”能养肝血、健脾胃,每天午时小憩20分钟,夜晚在23点前入睡,可以让脾胃在睡眠中得到充分修复。 调理脾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从中药、饮食、经络、情志等方面综合调养。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