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宁
在耳鼻喉科门诊中,常有患者因“嗓子干痒、吃饭呛咳、吞咽疼痛”反复就诊,却查不出明显的咽喉感染。这时医生往往会关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反流性咽喉炎。这种由胃内容物反流刺激咽喉引起的慢性炎症,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达10%~20%(尤其是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的人群)。反流性咽喉炎不像普通咽炎那样靠润喉片就能缓解,若不针对性干预,症状可能持续数年。 反流性咽喉炎的本质是消化道问题引发的呼吸道症状。人的食管和咽喉相连,食管末端有一段名为贲门的括约肌,就像食管与胃之间的单向阀门,在正常情况下只允许食物进入胃中,并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当贲门括约肌功能减弱或腹压升高时,胃里的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会逆流而上,经过食管到达咽喉。咽喉黏膜比食管黏膜更脆弱,长期受到酸性物质刺激,就会出现黏膜充血、水肿、增生,进而引发一系列不适。 很多人以为反流性咽喉炎只会和泛酸、烧心同时出现,其实约40%的患者没有明显的胃部不适,仅表现为咽喉症状。典型的咽喉症状包括晨起刷牙时恶心干呕,喉咙里总有黏痰感,却咯不出去;吃饭或喝水时容易呛咳,吞咽时伴有轻微疼痛;说话多了会声音嘶哑,休息后也难以恢复正常;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慢性咳嗽,尤其是在夜间或空腹时加重。这些症状常在餐后、弯腰、平卧时加重,因为这些动作会增加腹压,促使胃内容物反流。 反流性咽喉炎的诱因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饮食因素是主要推手,长期吃辛辣刺激、过甜、过油的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睡前2小时内进食,平躺时胃内食物未消化,更容易发生反流;过量饮用咖啡、浓茶、碳酸饮料,会松弛贲门括约肌,降低食管的抗反流能力。生活方式也有重要影响,肥胖人群因腹部脂肪堆积,腹压较高,反流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两三倍;长期熬夜会打乱胃肠功能节律,影响食管蠕动;精神压力大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会导致括约肌功能失调。 诊断反流性咽喉炎需要结合症状和检查。医生通过喉镜检查可发现咽喉部黏膜充血、水肿,声带后端有增生结节等典型表现;24小时食管酸碱度监测能准确捕捉反流发生的时间和频率,是诊断的“金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反流性咽喉炎容易与慢性咽炎、过敏性咽炎混淆,若常规治疗无效,患者应把自己是否有泛酸、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及时告知医生,避免误诊。 应对反流性咽喉炎,需要采取“饮食调理+生活管理+必要用药”的综合方案。饮食上要做到“三忌三宜”:忌睡前2小时进食,忌过量饮酒和咖啡,忌食辛辣、甜腻的食物;宜少食多餐,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宜餐后站立半小时再坐下。生活中要控制体重,避免穿过紧的衣物压迫腹部;睡前将床头抬高15厘米~20厘米,利用重力降低反流发生率。症状明显时,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抑酸药物抑制胃酸分泌,或用促胃动力药物加快胃内排空,一般规范治疗4周~8周后症状可以显著改善。 预防反流性咽喉炎的核心是建立健康的生活节律。日常要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熬夜,保证胃肠得到充分休息;采取适度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避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泛酸、烧心病史的人,餐后不要立即弯腰或平躺。反流性咽喉炎不是单纯的嗓子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改善胃肠功能,才能让咽喉真正恢复正常。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菏泽曹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