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芳
近年来,公众对呼吸道症状的敏感度显著提升。每当出现咳嗽、发热或乏力时,许多人会陷入恐慌,甚至出现过度囤药、盲目用药和过度防护等行为。科学区分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既能避免资源浪费,也能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普通感冒与流感的区别 普通感冒和流感均由病毒引起,但病毒类型不同。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发,症状集中在上呼吸道,如鼻塞、流涕、打喷嚏,可能伴有轻度发热(一般体温低于38摄氏度)或咽痛。患者病程一般较短,多数人三五天便可自愈,且全身症状较轻,不影响正常活动。 流感由流感病毒(以甲型、乙型为主)导致,起病急骤,症状严重。临床典型症状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常达到39摄氏度以上)、全身肌肉酸痛、头痛、乏力,可能伴有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儿童和老年人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流感的病程通常持续一两周,且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需要高度重视。 普通感冒与流感的区别,关键在于流感症状更“全身化”,而普通感冒以局部症状为主。若发热伴随剧烈头痛、肌肉酸痛或极度乏力,需要优先考虑患流感的可能。 应对策略 普通感冒:以缓解症状为主。普通感冒无特效药物,治疗目标以减轻不适、预防并发症为主。患者要保证睡眠充足,多喝温水,避免出现脱水症状;若出现鼻塞症状,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咽痛患者可以含服润喉片,发热超过38.5摄氏度且伴有不适时,可以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进行退热。需要注意普通感冒由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滥用抗生素可能引发耐药性。若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周,或出现高热、耳痛、黄绿色脓涕等,可能继发细菌感染,需要及时就医。 流感:需要尽早抗进行病毒治疗。流感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儿童、老年人、孕妇和慢性病患者需要积极应对。当患者出现高热、肌肉酸痛等症状时,通过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可以区分流感与普通感冒。确诊流感后,48小时内服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但需要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能自行增减剂量;退热、补水、休息等措施,与普通感冒相同,但需更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流感传染性较强,患者应佩戴口罩,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家庭成员可以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感染。 预防胜于治疗 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预防措施相似且有效。流感疫苗每年更新,建议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在流感季来临前进行疫苗接种;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定期清洁常接触物品表面;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证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在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当出现症状时及时居家休息,降低传播风险。 普通感冒与流感虽然症状相似,但是应对策略截然不同。盲目恐慌或过度治疗不利于康复,科学识别、理性应对才是关键。通过了解二者的区别,既能避免资源浪费,也能在疾病来临时从容应对,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中心卫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