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飞 张亚琪 文/图
霰粒肿又叫睑板腺囊肿,是因睑板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潴留形成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初发时胞睑内起核性硬结,逐渐长大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翻转胞睑可见睑内有紫红色或灰蓝色隆起,肿核小者,自觉症状不明显;肿核较大者,胞睑可有重坠感;如硬核从睑内面破溃,睑内生肉芽,可有摩擦感。中医把霰粒肿称为胞生痰核,与起病快、痊愈快的麦粒肿不同,它一般起病缓,消退慢,甚则长久不愈。西医治疗霰粒肿常采取抗生素、手术等方法。
《银海精微》中记载:“脾属土,曰肉轮。在眼为上下胞睑。”故眼睑疾患多与脾胃有关。患儿素体虚弱,加之喂养不当,过食辛辣炙煿、膏粱厚味,致脾胃积热,热毒上攻胞睑,或因风热之邪外袭,客于胞睑肌肤皮腠,灼烁津液,变生热毒,致使营卫失调,气血凝滞,局部化热酿脓,日久胞生痰核。 故治疗上,霰粒肿急性期应以清热解毒、活瘀化痰、散结消肿为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素领受五味消毒饮、内消散、赤小豆当归散等药方启发,自拟黄白枯丁汤,以夏枯草、黄连、升麻三味药材联用为主;取其苦寒辛散,以清热散结,升清解毒;辅以连翘、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加强清热解毒散结之力;取冬瓜仁、薏苡仁、赤小豆利湿解毒排脓;当归活血与赤小豆配伍补血脉、散恶血、清热毒、排脓血;贝母化痰,白及收敛,皂角刺辛温通透,三味药材配伍可通、化、收并举,瘀可通,痰可化,结可散。该方相互为辅,疗效显著。 缓解期则以健脾和胃消积为主,以杜绝生病之源。 案 例 孟某,男,2岁。半年前患儿家属发现患儿左上眼睑出现肿物,随即患儿家属带其到当地某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睑板腺囊肿。当时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儿家属拒绝,采用保守治疗,效果欠佳。 诊见:左上眼睑肿物如黄豆大小,色红,平素体质容易上火,不喜饮水,挑食,有口气,大便初干后溏,舌质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霰粒肿。证属热毒壅盛、痰瘀互结。 处方:黄连3克,升麻3克,皂角刺3克,浙贝母3克,夏枯草5克,蒲公英6克,紫花地丁5克,野菊花5克,金银花8克,冬瓜仁6克,薏苡仁6克,生甘草2克。共14剂。 二诊:服用上药第二天,患儿肿物溃破,14剂全部服用完后,肿物基本消失。守上方加连翘6克,白及3克,服用14剂。而后以调理脾胃之剂收功,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