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把尊重患者融入护理细节 |
|
把尊重患者融入护理细节 □鲁茹月 单雨玮 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重症病房里,随处可见护士忙碌的身影,处处可听到心电监护仪滴滴的响声,触目可及堆得高高的护理记录单,经常可以看到在病床边为患者喂饭喂药、进行心理安慰以及翻身叩背的暖心场景。虽然工作繁琐且冗长,但她们每天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天,科室里如往常一样忙碌,来了一位十分可爱的老先生,让我们印象极深,我们叫他姚老师。当时,姚老师是被急救车送过来,由平车推入科室的,来的时候精神状态较差,闷喘比较严重,血氧饱和度比较低,我们立即对他进行心电监护及氧气吸入,开通静脉通路等一系列治疗措施。由于姚老师身形比较消瘦,喉咙里有黏稠的痰液不易咯出,我们又立即对他进行吸痰处理。但是姚老师脾气比较执拗,不让我们对他进行任何有创的操作。看着我们手里的吸痰管,他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姚老师,因为您现在喉咙里有痰液,又加上您最近几天都没好好进食,没有力气把痰液咯出来,我们要帮您把痰液抽吸出来,这样闷喘症状就会缓解一些,请您配合我们一下,好吗?”听完我们的解释后,姚老师两手一摊,很无奈地对我们说:“来吧,只要能减轻点儿痛苦就行。” 吸痰后,另一个难题又出来了,我们还得为姚老师留置导尿管。于是,我们又耐心地跟他说:“姚老师,我们现在还需要把导尿管给您插上。”果不其然,听完这句话后,姚老师直接吼了起来:“为啥要给我下导尿管?上次我住院的时候都没有下,这次为什么这么麻烦,你们到底想干什么?”“姚老师,您先别急,您先听我们的解释。由于您现在的身体条件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不能有任何大幅动作,所以需要插导尿管,一方面能减少活动量,另一方面也便于我们记录出水量。这个会有点儿不适感,并不会给您造成多大的疼痛。” 听了我们的解释,姚老师最终同意插导尿管,嘴里说着:“你们一遍又一遍地解释给我听,认真地跟我沟通,尊重我、体谅我,孩子们,谢谢你们。”听到姚老师的话,我们心里涌起阵阵暖流。 不久前的一天,我们值夜班时看到姚老师正在吃饭。等他吃完饭之后,我们给他喂药,一切进展得都很顺利,到喝口服液的时候姚老师又“罢工”了,谁劝都没用。我们想着可能是姚老师累了,想着缓缓然后再让他吃药。 半个小时后,我们走到姚老师的床旁,对他说:“姚老师,该吃药了,就剩这一支,也不苦,把药吃了好不好?”喊了半天,姚老师既不睁眼,也不理我们。我们正纳闷的时候,他突然来了句:“你怎么那么烦人!”“姚老师,您舍得搭理我们啦,您要不想吃药可以跟我们说啊,您看您既不睁眼也不说话,我们还以为您生气了呢!”“我没有事,我就是不想吃那个药,你们也不用管我了。”紧接着他又把眼睛闭了起来。我们赶紧又换了一种策略,一边和他谈心,一边拿着勺子往他嘴里喂。看着姚老师顺利地把药吃进嘴里,我们感到很有成就感,虽然过程很艰难,但姚老师总算把药吃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姚老师恢复良好,现在已顺利出院。 其实,像姚老师这样的患者并不罕见。我们并不是患者和家属口中常称赞的“天使”,我们只是把每一个患者都当成自己的家人去照顾、呵护,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他们得到尊重。这便是我们一直在做也会一直坚持做的事。 (作者供职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