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疾病引发的“颅内感染” □肖二辉 占伟丽
不久前,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来了一名病情蹊跷的患者。 患者为老年人,男性,2003年因第三颈椎骨坏死做过植骨术,2013年因发热伴头痛被发现有颅内病变。2018年,患者在某医院进行颅内病变切除术后,医生认为其患有感染性病变,间断进行抗感染治疗,病情仍无改善,且逐渐出现饮水呛咳、眼球固定、面瘫等症状;今年3月,患者因颅内高压、脑积水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出现间断发热、吞咽困难、反应迟钝、下肢无力、行走困难、颈部红肿发硬等症状。 此次患者因病情加重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就诊。患者入院后,我们发现他没有感染、中毒症状,加之颅内病变比较广泛,同时病史长、进展缓慢,感觉不像简单的颅内感染,更不像肿瘤性疾病,考虑为免疫性疾病。 患者住院后,我们一方面对患者进行感染和免疫方面的检查,另一方面安排做腰椎穿刺,进行脑脊液化验,同时让患者家属到当地医院借颅脑手术标本,拿到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病理会诊。 化验结果显示,患者多项免疫指标明显升高,主要是IgG(免疫球蛋白G)明显升高,其中IgG4是正常值的5倍多;患者胸部CT结果提示双肺多发结节;脑脊液化验结果提示细胞数增高,以单核细胞为主,脑脊液蛋白显著升高。 “患者病变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皮肤软组织等,加之IgG4显著升高,会不会是IgG4相关疾病?”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 随后,我们进行了科内讨论,后来又请病理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皮肤科、影像科等科室专家会诊,均考虑免疫性疾病。 患者颅脑磁共振检查结果提示病变非常广泛、严重,可能导致脑疝发生,随时会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我们向患者家属详细解释患者的情况,家属非常理解。患者多年来去过多家医院就诊,这次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最后一搏,说会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入院第九天,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专家和我们沟通患者的病情,说对患者颅脑组织病理进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病灶组织中可见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达到IgG4相关疾病诊断标准。病理科专家问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否与此病相符,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都很激动——一个17年都没有诊断清楚的疑难杂症终于被我们诊断清楚了。 我们查阅了文献资料,同时跟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科专家沟通,确定治疗方案,在患者入院第十天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并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给予甲强龙500毫克冲击,效果明显。当天患者的眼球就基本上能正常转动了,吃饭也没问题了,意识和反应明显好转,颈部肿硬减轻,第二天就能跟儿子视频聊天了。 最后,我们想说,对患者来说,如果首诊找对科室,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对医生来讲,诊断疾病就像警察破案一样,是需要耐心和协作精神的。涉及多系统的疾病,鉴别诊断很重要。这时,靠单打独斗很难解决问题,需要进行多学科专家会诊,集思广益,全盘考虑,从而得到正确的诊断。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本报记者冯金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