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 |
|
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 □李爱军 张仲景(公元150年~公元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幼就在诗书的熏陶下成长,有着优裕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他天资聪颖,好学深思,博览群书。然而在那个年代接连发生瘟疫,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家族,人口多达200余人,自从瘟疫流行以来,家族中有2/3的人因瘟疫而死亡。 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因此,痛下决心,潜心研究医学,并发誓要制服瘟疫,从此便偷偷寻阅各种医学书籍,憧憬将来成为一名良医。因为学习医术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被视为贱业,所以张仲景的父母坚决不让他学习医术。 当张仲景16岁时,焦急的父亲带他去拜访当地一位名士何颙,何颙以善于识人而闻名天下,一番交谈后,对张仲景做出判断:“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张仲景的父亲听得目瞪口呆,只好顺其自然,同意张仲景学医。 当时在张氏的家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当地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拜张伯祖为师。张伯祖见张仲景思维敏捷,辨析能力特别强,又刻苦好学,是学医的好苗子,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张仲景。张仲景尽得其传,医术很快超过老师。 公元171年,20多岁的张仲景已是学有所成的医生了,从此以后,张仲景潜心研究医学。 东汉灵帝时,张仲景被推举为孝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此时的张仲景十分关心民众疾苦,每逢初一、十五,他就大开府门、在公堂上为百姓诊病,久而久之,便成了惯例。当时战乱频繁,疫疠流行,民不聊生。张仲景面对社会现状,悲天悯人,甚为感伤,因而抱定“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亦为良医”的志向,弃官从医,治疾救厄。 张仲景潜心钻研《黄帝内经》《难经》等古代医学典籍,广为搜集有效方剂,并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一整套治疗伤寒和杂病的理论、方药。张仲景几乎耗尽全部的心血,专心致力于医学研究,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以及对医学执着的探求,终于在他晚年著成《伤寒杂病论》,共16卷。 《伤寒杂病论》在总结大量治疗传染病经验的基础上,对发病因素、临床表现、治疗过程等共性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综合分析。第一次将古医经、经方熔为一炉,确立了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体系。该书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自唐代以来,张仲景学说传播于世界各地,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 在《伤寒杂病论》里,张仲景以人体内部器官机能的变化、外邪的入侵等原因作为病因,提出了病因来自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在1700多年前,能够如此详述疾病的原因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此外,张仲景还主张“治未病”,强调防患于未然。 《伤寒杂病论》著成之后,因当时战乱未能广泛流传,反而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编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共10卷、22篇、397法、113方,论述外感热病伤寒的病理、诊断、治疗和用药,确立了“辨证施治”规律;《金匮要略》共6卷、25篇、139条、262方,对脏腑、经络、内科杂病、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疾病分类、病因病机、诊断和防治等进行了论述。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业书籍,因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故古今医学家将其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和治疗杂病的典范。 张仲景不但医学渊博、医术高明,而且医德医风高尚。他每天利用空闲时间为百姓治疗疾病,对就诊者不分亲疏贵贱,一视同仁,还常常解囊相助,为那些无钱买药的贫苦患者排忧解难。 公元219年,年约七旬的张仲景告别了这个世界,也告别了凝聚他毕生心血的《伤寒杂病论》。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医学上的成就,在他的家乡修建了一座“医圣祠”,纪念这个中国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学者。 (作者供职于郑州广安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