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节气话养生 □郑玉平
2020年1月6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小寒”。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可以说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
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如今各种药膳火锅成了人们消寒壮热的美味佳肴。很多人忽略了合理进补的问题,特别是年轻人,自恃体强而暴饮暴食,饥饱寒热无度,最终会影响身体健康。 “小寒”进补 因人施膳 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这说明饮食对人体的作用。“小寒”节气虽已数九寒天,人们选择进补无可非议,但进补中不可无章无法,应本着“因人施膳”的原则,了解饮食宜忌的含义。 元代《饮食须知》强调:“饮食,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纵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因此,人们在进补时不要被“五味之所伤”,年轻人更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补。 肥甘厚味 多食伤身 一般来说,年轻人机体代谢旺盛,需要的蛋白质和热量较老年人多,而热量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粮食,故年轻人应保证足够的饭量,注意粗粮、细粮的搭配比例,并摄入适量的脂肪,在选用药膳进补时应考虑这一因素。有的年轻人因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而招来不速之客——“青春痘”,学名痤疮,它给年轻人带来无尽的烦恼。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究其病因和内分泌功能障碍有关,而皮脂腺活动是受内分泌和精神因素影响的。青少年时期由于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增高,皮脂分泌增多,导致皮脂瘀积,形成毛囊口角化栓塞,增多的皮脂不能及时排出,因而形成了痤疮。 为避免痛苦发生,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温水洗脸,常洗澡,少吃油腻辛辣寒凉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避免便秘发生,禁止用手挤捏,否则痤疮消退疤痕依然存在。人们一旦患了痤疮,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切不可自行处理。 御寒保暖 最宜温补 说到进补,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三季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即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何首乌、枸杞、当归等;食补要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羊肉、狗肉、猪肉、鸡肉、鸭肉、鳝鱼、甲鱼、鲅鱼和海虾等,其他食物如核桃、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这些食物均有补脾胃、温肾阳、健脾化痰、止咳补肺的功效。体质偏热、偏实、易上火者,应注意缓补,少食为好。 冬季锻炼 因人而异 民间有句谚语:“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善于养生的人,在冬季更要坚持体育锻炼,以取得养肝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抵抗力的功效。但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切不可盲目,即使身体强健的人,也要讲究锻炼的方式和方法。可每周参加2次~3次的健身运动,如游泳、打网球、打保龄球等,平时要经常散步、慢跑、做操等。另外,还应注意室内通风,外出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总之,“小寒”养生要因人而异去锻炼,因人施膳去食补。 泡脚按摩 有益健康 冬季经常叩齿,有益肾、坚肾之功效。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为其主穴,冬夜睡前最好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冬季人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宜进行“日光浴”,以助肾中阳气升发;注意背部保暖,以保肾阳。 在“冬至”的时候,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但土壤深层还有一些热量可以向上散发,所以并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到了“小寒”,土壤深层的热量散失到了最低点,尽管白天稍长,太阳的光热略有增加,但实际这是最入不敷出的时期,于是成为全年最冷的时节。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郑家村卫生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