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永远的中医
金银花
春季踏青话今昔
胡庆余堂的传说
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
1
11 1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永远的中医
 

永远的中医
□吾言利

   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源于自然,惠及苍生。数千年来,中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是中国的,更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无价的医学瑰宝。中医学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谁想取消就能取消了的。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他被华人尊为人文始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以神农为本草之宗的神话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古代文献的记载并非仅仅旨在尊圣尚古,而是以历史真实性为依据的。神农和药的关系最早见于《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
    正是炎帝神农氏制定了人体的十二经脉和《神农本草经》。据《黄帝内经》记载,黄帝与岐伯谈阴阳平衡,论生老病死,由此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后来,经各个朝代医学家的殚精竭虑,中医学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与中医息息相关,有些甚至影响和改变了历史的变迁。可以说,中医的历史与中国的历史一脉相承、密不可分。作为后人,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中医。
    中华的文明史、中国的文化史追根求源,始于炎黄,历经发展,世代相传。时至今日,中医元素已经渗透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层面。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很多中医元素已经根深蒂固。据统计,与中医学相关的成语典故达6000余条。
    纵观中国文学史,历代文豪大多精通医药,苏东坡、蒲松龄、曹雪芹、郭沫若……他们不仅是文坛巨匠,还是杏林高手。他们笔下的文学作品也大都有关于医药的描述。中医学倡导的养生防病之道至今仍是无数人奉行的法则。此外,中医学与中国自然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等也同气连枝,没有什么人能够割裂开来。有人说要取消中医,不过是一些“病入膏肓”的“癫狂”之徒在那里“无病呻吟”罢了。
    中医用的药物大多是天然的,汲取天地日月精华,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中药有五谷的清香、硕果的甘甜、鲜花的芬芳、虫兽的美味,寒热温凉,五味俱全。
    中医的方剂配伍更是凝聚了前人的心血和智慧,而中药惠及的人何止千千万万。只有那些夸夸其谈、闭门造车的人,才不知道好好利用这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
    中医学理论深沉隽永,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整体观念。中药的配伍巧妙和谐、行之有效,其中的道理有待现代科学的研究、解释、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医学是一门发展的科学,中医不排斥现代医学,现代医学也可以作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医学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引入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和现代医学的成果,不断深化完善,建立现代的、新型的、微观的理论体系,这样定能发扬光大。
    现在,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中医医疗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外的中医医疗机构已达10万余家;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方兴未艾,生机勃勃。可以说,中医药事业必将生生不息,传承永远。
    千年岁月的砥砺,万病回春的神奇,中医药将为亿万百姓创造更多的福祉。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