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医院 王祖龙
王祖龙,河南中医药大学三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河南省名老中医,从事生殖医学、男科医教研工作。 病机即发病机制,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与机体正气相争,邪胜正负则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产生各种病理变化。男科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邪正盛衰、气血凝滞、脏腑失调和经络阻塞几个方面。
一、邪正盛衰 男科病和其他任何疾病一样,都始终存在着邪正斗争的基本矛盾。它不但决定着疾病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证候,还影响着疾病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以及男性的健康。
什么是正气?
正气是机体维持自身正常运行(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外界干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机体抗病的能力以及病后康复和预防复发的能力,是人体健康的根本,是“治病必求于本”之本。
邪正斗争关系
正气充足,能够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保持阴阳的平衡和脏腑功能正常,让身体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能抵抗外邪的入侵,保持健康,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邪气侵袭人体导致疾病发生时,必定是正气不足,不足以御邪。 正邪相争。邪气侵袭人体,正气与之抗争,邪盛但正气不衰,交争激烈,表现为实证,所谓“邪气盛则实”。 正胜邪退。正邪相争后,如果正气能够战胜邪气,则人体可以保持健康而不发病,或已病之人转向痊愈。 正胜邪伏。邪气侵入人体,如果正气较为强大,邪气不能致病,邪气可能会潜伏下来,有的被逐渐清除,有的会长期潜伏,待正气不足时而活跃导致人体发病。已病机体,正气能够战胜邪气,但不能将邪气清除,邪气也会潜伏下来,待机而发,形成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邪胶着。当正气与邪气实力相当,都无绝对优势时,会出现正邪胶着状态。这样一来人体在发病前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发病时病情缠绵。 邪盛正衰。在正邪交争过程中,邪气盛,正气不足以抗衡或正气渐衰,会出现邪盛正衰局面,导致疾病的发生或者既病之人病情加重。 正虚邪恋。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不足,邪亦不盛,正气不足以祛邪,邪气也无力伤正,疾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无好转亦无加重迹象。
二、气血凝滞
《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行失常、代谢障碍则影响脏腑经络的功能而引起相应的病变,其病变亦是脏腑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精、气、血是相互转化的,精可化气,气可生血,血可化精。男子生精种子以精、气为本,而以血为用,故气血失调直接影响精之生成。 在临床上气病可以分为:气虚、气郁、气逆、气闭和气脱。血病可分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气血同病有: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阴虚血热和精室空虚。
三、脏腑功能失调
脏腑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肾、肝、脾、心、肺的功能失调。
肾阳不足 素体阳虚,老年体衰,摄生不慎,久病不愈,房事太过,或过服寒凉克伐之品,或其他脏腑病变伤及肾阳,而使肾阳虚衰,温煦失职,阴寒内盛,命门火衰。“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生”(出自《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症见面色发白、腰膝酸冷、神疲乏力、头目晕眩、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阳虚温煦不及则可出现阴冷、寒疝、精液清冷、阳痿、早泄;阳虚固涩不能则可见滑精、遗精、早泄、小便滴沥;阳虚气化失职则出现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淋证、癃闭等。
肾阴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肾阴素亏;虚劳久病,耗伤肾阴;老年体弱,阴液自亏;情欲妄动,房劳不节,阴精内损;或久病过服温燥之品而劫烁真阴,或手淫频作而致真阴耗伤。“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迭出”(出自《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症见颧红潮热、盗汗口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阴虚日久伤肾,则见阳痿、梦遗;虚热内生,相火扰动,则见阳强易举;精关不固则出现遗精、早泄、滑精;热伤血络则见血精;精血不足,精室空虚则见小便短赤、精稠量少,甚至无精、精竭。
肾气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年幼肾气未充;年老体弱,肾气衰退;早婚、房劳过度,损伤肾气;久病劳损,耗伤肾气。肾气不足则肾气封藏、固摄功能失常,症见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尿后滴沥,夜尿频多及遗尿、滑精、早泄等,舌淡苔白,脉细弱。
肾精亏损 肾为先天之本,为藏精之脏,主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若先天禀赋不足,发育不良或后天失养,损伤肾精,冲任不盛,以致骨髓、脑海空虚,可见神情恍惚呆滞、动作迟缓、精少不育、早衰及发脱齿摇,舌淡,脉弱。
肝气郁结 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不舒,可致肝失疏泄、条达,气机郁滞,精窍瘀阻,可见情志抑郁,善太息,胁肋胀痛,纳少腹胀,阴茎不举、不射精,舌暗苔薄,脉弦紧。肝脉循阴器而行,肝气郁结则气血不能敷布宗筋而出现阳痿。《素问·痿论》曰:“宗筋弛纵,发为筋痿。”气机失畅且滞于阴器则成气疝。
脾虚失运 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若素体虚弱,饮食不节,思虑劳倦过度,病后失调而伤脾,以致脾失健运,水湿困阻,精窍滞涩,气血生化不足,则出现腹胀纳呆,气短乏力,身倦懒言,面黄肌瘦,大便溏薄,阳痿,早泄,精少(甚至不射精),舌淡嫩苔白,脉缓或弱。
心脉痹阻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导致气滞、血瘀、痰浊、阴寒等而使心脉痹阻。《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这种“脉不通”的病理变化所导致的阳痿,多在心病基础上发生,或与心病同时存在,其证多虚,间或可见实证,伴有心悸怔忡、胸闷、心痛等症状,且多见于劳心过度者。
外邪犯肺 肺主卫,为机体对外抗邪之藩篱。如肺的卫外功能不足,外邪可循经直达阴器,引起生殖系统的病变。肺为相傅之官,具有主气、主宣发、朝会百脉的功能,可宣发气血精津以养全身。一旦有了肺病,则气血精津发生运行障碍、宗筋失于气血充养而阳痿。肺病导致阳痿的病理特点是:多有反复发作的慢性肺病史,或阳痿与肺病同时存在,多伴肺经症状。
肝肾不足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生,精足则血旺。如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肝血暗耗,伤及肾精,或房事不节,肾精被伤,精血不能互生,导致肝肾亏虚,可见阳痿不举、耳鸣健忘、抑郁或易怒、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失眠梦遗、舌红苔少、脉弦细数。精血亏虚,精室匮乏,则精液稀少;冲任失养,天癸早竭则出现阳痿、早泄、不育症及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等。
心肾不交 心为火脏而藏神,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而藏精,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二者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则水火失济,心火独亢。心肾不交,相火妄动,扰动精室,精关不固,可致遗精、早泄、性欲亢奋;神伤而乱,则可见心烦失眠、健忘、梦遗及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等。《类证治裁·遗泄》认为,肾精“恒扰于火,火动则肾之封藏不固。心为君火,肝肾为相火,君火一动,相火随之,而梦泄矣”。
心脾两虚 心主血脉藏神,脾主运化统血。脾虚则血之生化不足,脾不统血则亡血失血。血虚则心神失养,神无心血所养则易致妄动,脾无心血所滋则运化生血无能。如病后失养,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耗伤心血日久,致使心脾两虚,而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疲乏力、腹胀便溏、阳痿、早泄、不育症等。
四、经络阻塞
经络病变主要是指经络循行发生障碍。经络遍布全身,人体的病变皆与经络有关,发生在体表的疾病都可以通过经络找到相应的脏腑。在男科病中,阴囊、睾丸、附睾的病变主要与肝肾两经关系密切,精索的病变主要与肝经关系密切,会阴的病变主要与肾经、任脉关系密切,男性不育及性功能障碍主要与督脉关系密切。此外,冲脉、任脉、督脉、带脉属于奇经八脉,此四经对精室的影响也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