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鲜:治病重肝脾 用药和为贵 □吴秀霞 李永亮 文/图
李鲜正在为患者诊治疾病
李鲜是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二病区的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委员会委员。李鲜教授的主要研究课题有6项,发表30余篇论文,主编5部医学专著。 治病重肝脾,用药和为贵 李鲜教授认为,肝为生机之枢,可调节阴阳,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息息相关。天体运行不息,普照万物,人的生命活动依靠阳气来温养。故人体生机的旺盛与否,肝脏显得至关重要。根据肝脏的具体特点,李鲜教授提出“肝实多变详辨证,肝虚阴阳明气血”的观点。 李鲜教授在为患者诊治疾病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顾护脾胃,人体以胃气为本,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虚气伤百病始生,只有通过调治,促使脾胃处于平衡状态,五脏才得以顺畅。李鲜教授推崇张仲景的保胃气疗法,提出治实证重在“无犯胃气”,治虚证重在“培补胃气”,治危重证重在辨胃气存亡,用药则强调“以和为贵”,这是她的临证思想之一。 妙用“开路方”,临证祛痰瘀 自古以来,中医运用“开路方”,多于患者进食膏方前使用,尤其是对于那些肠胃功能不佳、舌苔厚腻、消化不良、经常腹胀的患者,若要想把这些“车子”拉上“引桥”,就需要“开路方”。李鲜教授临证时,重视并善于运用祛痰瘀疗法。诸如常见的肝胆胃肠病、心脑血管病,以及感冒、风湿病等,都存在瘀血和痰饮的病理。然而,对于潜在的一些疾病,中医在诊治、辨证时就应引起重视,还应结合一些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从微观上探讨瘀血与痰饮的病理现象。 重视并运用古方,化裁起沉疴 李鲜教授认为,古方的创立,是古人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李鲜教授在带教学生时指出,学习古方,首先要领悟古人制方之理,进而探索立方之法。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制方,其义理深邃,法度严谨,遣药有序,实为后世制方之典范。李鲜教授学古而不泥古,除熟练掌握经方之精髓外,还能承古拓新,在治疗肝胆及脾胃病时,善于辨主证、明病机、适化裁,临床疗效颇佳。 “清利疏肝胆,和理疗脾胃” 李鲜教授认为,肝胆为人体重要器官,互为表里,其病理表现主要为气机调达、血液贮藏和胆汁疏泄功能的异常。在为患者诊治疾病时,李鲜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治疗肝胆疾病的主要思路是“疏肝理气、清热利湿”,这是她的临证思想之一。 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李鲜教授认为“脾胃诸疾,治宜和理”,即顺应脾胃的生理特性,从升降、气血、寒热、虚实等方面入手调其不和,并注重调肝以和脾胃,使中焦恢复“中和”状态。同时,李鲜教授还强调,为患者调理肝脏时,应把握好“健脾不助肝横,养肝不碍运脾,疏肝不伤胃阴”的原则。 善于通腑降浊,当中病即止 李鲜教授认为,“通腑降浊疗法”是以“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为理论依据,通过通利大便,使肠腑秽浊之气能够顺利排出,从而邪去正安。李鲜教授强调,在为患者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要灵活应用“通腑降浊法”,只要辨证准确,“法随证立,方从证出”“有是证,立是法,选是方,用是药”,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此外,“通腑降浊疗法”还可以随着药物配伍的特点而变化,要根据人之虚实、邪之轻重、病之缓急,灵活用药。同时,即使药证相符,也应中病即止。 取西医之精华,融百家之长 李鲜教授认为,当今,中医学是中医的理论之根、精神之魂,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同时,现代医学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辅助工具,中医和西医均是未来健康之门的“金钥匙”。中医和西医虽然在理论上有所区别,但是可以相互融合、取长补短,运用现代科技为中医服务,是中医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自古以来,医者担负着“上以疗君亲之疾病,下以救贫贱之厄”之重任,并注重道德修养。李鲜教授坚持践行“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李鲜教授在带教学生时说:“作为医生,不仅要治疗患者身体上的病痛,还要帮助、安慰患者心灵上的伤痛。”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