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 为中医药发展提出十一项建议 本报记者 索晓灿 通讯员 王秋安
拥有厚重中医药文化积淀的河南,如何从中医药大省发展为中医药强省?如何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司富春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连任3届全国政协委员。今年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围绕中医药准备了11项建议和提案。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认真聆听报告,在讨论中积极发言,涉及中医药发展的多个方面。 河南从中医药大省发展为中医药强省,中医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去年,全国有7所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中医学、中药学进入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对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司富春心怀期待:“作为中国‘原创’,中医药学科最能代表中国水平‘冲击’世界一流学科,中医药大学应努力‘冲击’一流大学。河南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医圣张仲景故里,是中医重要之根,应加大中医药学科‘双一流’建设力度、扩大建设高校范围,加大政策、财政支持力度,加强河南中医药学科‘双一流’建设,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 让中医国粹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造福世界。司富春说,“中医是我国国粹,让中医走出国门,能够以接地气的方式为世界各国人民服务。”《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迎来了崭新的历史机遇。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国际化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发展不均衡、标准及规范缺失等。司富春建议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传播,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分类制定准入标准,推进“医康养”结合养老模式。我国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养老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司富春认为,医养结合是条好路子,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但在试点运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当推进”医康养“结合养老的模式。“医康养”中,“康”字尤为重要,即“治未病”,也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他建议相关部门明确权责,加大政策协同力度,建立“医康养”融合信息库,推动养老信息化进程;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增加医疗护理服务许可项目和用药类别,提高报销额度;健全合作机制,实现利益共享。 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收入水平。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乡基层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对此,司富春建议抓紧完善和落实基层中医药人员职称评聘、收入分配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中医药人才扎根基层;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自身基础、本地人口结构和常见病特点,发展中医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专科,形成“一镇一特色”的重点专科;放开中医药传统技术(如针灸、推拿等)服务价格,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服务运行特点的中医医院补偿机制。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是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重要手段。就此而言,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尤其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健康需求。司富春认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建立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新期待意义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