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禁用剧毒农药
在学习《中医药法》上下功夫
学中医应该从哪里入手?
精准医疗 医技先行——祝贺新郑市医学检验中心成立
尊古而不泥古 创新而不忘古
1
11 1 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尊古而不泥古 创新而不忘古
 

尊古而不泥古 创新而不忘古
□刘 明 文/图

    刘茂林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茂林教授是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河南中医药学刊》编委。他负责主编了《金匮阐要》《高等中医应试指南·针灸学》《中医学题解·金匮要略选读》等。他主持研制的“消炎化石丹”“红蓝花口服液”已经获得制剂批号,应用于临床治疗结石病和中风病,效果良好,深受患者欢迎。
崇尚仲景学说,善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
    刘茂林教授从医50余年,潜心研读《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他曾经讲授《金匮要略》30余年(“金匮”即“金盒子”之意),对这一“经典宝盒”了如指掌,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凝练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学术思想精髓,为我们打开了宝库之门!刘茂林教授还将经方灵活化裁运用于临床,“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将古典经方和现代人的体质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经验方,在临床上治愈诸多疑难杂症,得到了患者的好评。
总结临证经验 提炼三大特色和一大闪光点
    刘茂林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可谓三大特色和一大闪光点。三大特色是:一是治疗各种疾病都要顾护脾胃之气,在具体治疗每一种疾病时,他主张“理”从 《黄帝内经》,“法”从仲景,“治”从东桓。也就是说在内经理论指导下,准确运用张仲景的辨证方法;开具处方用药时,要遵照李东桓之诊治时重视脾胃的理念;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过程中,始终都要顾护脾胃之气。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旺盛,气血来源充足、通畅,则五脏六腑皆受其益。故李东桓在《脾胃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又有“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刘茂林教授在汲取先贤智慧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了顾护脾胃之气的学术理念。二是通过对《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用药规律的研究,结合自己对心脏病的长期辨证论治,创立了“心病多寒”的学术观点,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特别是对有明显心力衰竭体征的心脏病患者,疗效显著;他又通过对《薛氏医案》中有关咽喉病案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喉病多热”的看法,其与“心病多寒”的观点,共同形成了刘茂林教授学术思想的重要特色,也是其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三是对一些顽固性疑难杂病,他倡导“一个大脑、双轨诊断、双规治疗”的治疗方法。即融合中西医之理念,做出明确的中西诊断后,用药就不分中药、西药,充分发挥中西医之长,以尽快解除患者的痛苦为目的。一大闪光点是:尊重前贤、拓古创新。刘茂林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认为,作为中医内科医师,最终解除患者痛苦的关键是方剂的运用是否准确,他在古贤确立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目前疾病谱的变化,创立新方43首,而且新方多为方名既出,主要药物组成即跃然纸上,则既便于记忆,又便于施用,深受学者欢迎。
专科专病特色突出
    刘茂林教授学习内科杂病、讲授内科杂病、研究内科杂病、治疗内科杂病。近年来,他以诊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为特长,比如将哮喘病缓解期的中医治疗分为三型:脾虚肺热,痰热壅肺型;脾肺气虚,寒痰阻肺型和脾虚肝郁,风痰袭肺型等。不难看出,三型哮喘均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寒、热、风邪结合而成,可见攻其有形,无形自散,即痰祛则热无所依、寒无所存、风无所据,故治喘先治痰,痰祛喘自安。
    总之,刘茂林教授从医近50年,重视系统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善于以经方治疗时病以及内科疑难杂证,对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同时,他善于从古代医家治病的经验中进行创新,比如他长期从事仲景学说教学和研究,临证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内科杂症,并活用经方,善于创制新方等。这对后学者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均大有裨益。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