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应该从哪里入手? □一梦
中医学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远的原因是中华文化传承了中医学理论,同时中医学理论又充实了中华文化。历史上的一些著名医学家有先从士儒之学而后转学中医的,比如皇甫谧、朱丹溪等,他们既是官员又懂得中医学知识,而且编撰的医学著作流传后世。其实,中医学除解释人体生理、病理与治疗疾病外,其内容还包括天文、地理、哲学等。那么,我们学习中医学,除自我养生、祛病外,还会学到更多的国学知识。 第一步:阅读中医书籍 中医书籍浩如烟海,中医人如何选择入门读物和循序渐进地阅读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基础理论书籍。中医典籍是中医理论的总框架,从阅读第一本书开始,首先了解中医是如何阐述人体的生理、疾病的发生和对疾病的认识,书中提到的中医名词、术语将贯穿于中医书籍中,故先读懂显得很关键。由于中医学包含着古代的哲学思想,有一些抽象,而整体观和逻辑性又很强,所以我们应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理解,这样将会融会贯通。 二是中药类书籍。中医人通过对历代中医典籍的发掘、整理,目前的中药已达1万余种,现今的一些中药教材记载药物有400味左右,这对于从事多学科临床诊疗的中医来讲是不够用的。另外,中医典籍中还有对药物的功效认识有误以及尚未发现的功效,所以中医还应参考现代的一些药学专著,对药物的性、味、功用、炮制、用量灵活掌握,对其副作用亦需要了解,特别是对毒性药物更是如此。 三是方剂类书籍。方剂学是阐述和研究药物组方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之一。中医书籍中记载了很多方剂,现在的方剂类教材多按照治法、功效、分类各取一些代表性方剂进行阐述,选方有400首左右。因此,初学者可请临床中医师指点取舍。学习方剂学除了要掌握方剂的基本知识,还要熟记临床常用的方剂和书中未记载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等。古贤之方剂有的经历2000多年仍然在临床上使用,所以初学者需要下功夫背诵方剂的药物组成。 四是中医诊断类书籍。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段是“望、闻、问、切”,称为四诊,四诊不可偏废。在“望”诊中舌诊尤为重要,在临床中,有“证不辨凭诸脉,脉不辨凭诸舌”之说,这说明凭舌诊可在疑似症状中做出正确判断。因此,四诊合参的过程是检查、复核的过程,也是取其病态证据的过程。把所得的证据归纳起来,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出患者的病因、病机、病位、性质、病势等,这就是辨证。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古人为我们总结了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诸如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这是中医学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针对不同疾病总结出来的辨证手段,它们各具特色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今将其汇总起来可互补不足。另外,经过临床检验的验方才是最可靠、最有疗效的。 第二步:精研四大经典 初学者可先学习中医之《本源针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把经典书籍的内容学扎实了,再学温病、时方的中医经典书籍。初学者可在临床上跟着指导老师学习,随后进行临床实践。 第三步:学习运用经方原方 一位中医师认为,以前的儒医,即是具备秀才基础以上的读书人,本不是学医学的,可是其家人或邻居患病时,他就在中医典籍中选方、配药,其治疗效果亦非常好。其实,学习中医离不开良师益友,古语云:“井淘三遍水自甜,师从三家武艺精。”学习中医学知识时,初学者应多拜访名中医,多结交中医学友,这会对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大有帮助。笔者经常将门诊中的疑难病例发给学友讨论,学友的分析亦开拓了我的视野。 总之,学习中医学就是要从跟名师学习和读经典开始,你所接触到的老师和认识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学习水平,甚至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视野以及所能够达到的高度。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