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琦
9月初,应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将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那么,在零加成、药占比“双压”下的中药饮片,同样也获得了医保的大力支持。一系列政策的倾斜和鼓励无疑有利于中药饮片和中医药发展。笔者认为,这种倾斜和鼓励没有停留在政策宏观层面,而是落到了实处。 中药饮片作为我国传统中药产业,一直以来受到政策保护。比如《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明确禁止外商投资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分家”以及“去药养医”大背景下,中药饮片政策促进了行业发展。药占比上限的提出虽然降低了药费占总医疗费用的比例,却不能解决医疗费用整体偏高的问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背离初衷,甚至衍生出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比如,一些医疗机构为了适应新政策而增加中药饮片的使用量。同时,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药饮片在医院药品中占比仅有4%,而西药有81%,中药有15%,从这些数据来看,中药饮片的发展空间可不小。 笔者认为,首先,药品零加成政策施行后,医院将会增加中药饮片使用量;其次,是降低药占比,在新版医保目录的调整过程中,中药饮片作为化药、中成药的替代品受到新政策的支持。与此同时,2017年新版医保目录严格限制中药注射剂,中药饮片作为替代品备受青睐。 可是,在中药饮片迎来好机遇的同时,风险仍然不可忽视。当前,中药饮片质量仍然有待提高。不得不承认,不少中药饮片由于生产流程不规范,成为各级监督管理部门质量“黑榜”中的“常客”,其中不乏知名药企生产的常用药材。造成中药饮片质量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企业生产观念落后和地方监管力度不够。笔者认为,目前,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规范生产流程,在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生产中药饮片,为中药饮片的质量把好关,这样才能在当前的好机遇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