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季 通讯员 安志伟
“丁零零……”不久前的一个寂静的深夜,急促的电话铃声在郑州第十五人民医院120调度室骤然响起:“120吗?孕妇该生孩儿了,大出血,赶快来啊!”一位男子着急地呼叫。 救护车一路呼啸奔向患者 “大夫,出血太多……”家属第二次拨打了急救电话,声音颤抖、紧张和恐惧,医务人员即使在电话这端也能明显地感受到。 “躺下,不要动,臀部垫高!”急救车上的妇产科主治医师张晓颖一边在电话中指导患者,一边指示护士启动调试车内仪器、监测设备,救护车司机也踩下了油门。终于到达了现场,未等车辆完全停稳,医务人员立即拉开车门、跳下车、冲上楼。医务人员在客厅的地板上看到一位孕妇,腹部如孕足月大小,衣服、褥子、被子上都是血。医务人员触诊发现孕妇的子宫张力极高,整个腹部都紧绷,胎儿心率70次/分,只有正常心率的一半,这说明胎儿已经明显缺氧。必须尽快娩出胎儿,否则,很可能胎死宫内。 急诊手术 抢救争分夺秒 医务人员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液、监测生命体征,在救护车上迅速展开急救的同时,接到患者情况通报的医院彩超室、妇产科病房、手术室提前做好检查、手术准备等。 凌晨2时12分,孕妇被推进彩超室。检查提示:胎盘早剥,胎盘与子宫肌层间有大量血液。胎盘一旦剥离,则胎儿氧气和能量物质的供应终止。如果不能迅速娩出胎儿,轻则胎儿窘迫,神经受损,重则胎死宫内。如果胎盘剥离面的出血深入子宫肌层,导致母亲子宫卒中,就要切除子宫;若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更会造成母婴双亡的悲剧。 14时25分,灯火通明的手术室,仪器已经启动,药品已经备好,麻醉师、护士严阵以待。监护、定位、穿刺、注入药物,此时胎心监护显示:胎心已经下降到68次/分,医务人员抢救患者争分夺秒。 14时37分,手术开始。医务人员切开孕妇皮肤及皮下组织,剪开筋膜、腹膜,分离腹直肌,划开子宫壁,喷涌而出的羊水,已经Ⅲ度污染。迅速娩出胎儿,挤出口、鼻腔中的液体,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断脐,一旁等候的另一路人员立即接力对新生儿进行复苏抢救。 因宫内窘迫,新生儿阿氏评分1分钟2分,只有正常的1/5。吸氧、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后,“哇……”响亮的啼哭声终于响起。5分钟后,新生儿的所有指标均有好转,阿氏评分达8分;持续给予面罩吸氧等,新生儿心率恢复到146次/分,皮肤红润,双肺呼吸音粗,肌张力正常。应家属的要求,新生儿被转往上级医院新生儿科进一步检查、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