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柔的琴声在流淌 本报记者 刘 旸 文/图

每天10时许准时开始的钢琴志愿者演奏
在一架古典钢琴前,一位优雅的琴者,一曲熟悉的《茉莉花》,引来了不少人驻足观看。两周来,在郑州市中医院最繁忙的住院部1楼大厅,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准时上演,唯一不同的是每天演奏者的流转。 “10时左右是我们医院患者流量最高的时期,定期演奏钢琴曲是我们探索音乐治疗广泛覆盖的一种尝试,每天的演奏者则是院方招募来的志愿者。”郑州市中医院疾病与健康管理中心音乐治疗师郝明说,郑州市中医院的音乐治疗是将先进的治疗理念与中医心养理念相结合的一次探索。 乐音心养,为医患双方解压 近年来,集医学、心理学、乐理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音乐治疗学兴起,逐步成为辅助医疗服务队伍中的一员。同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物理治疗一样,音乐治疗需要经过认证的注册音乐治疗师来操作,有计划地运用各种音乐方式来帮助参与者改善生理、心理、情绪、认知、社交、言语等方面的功能。 其实,在中医的传统典籍《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篇》中,就有乐、药、疗三字同源的记载,并阐释了音乐与药物、治疗有天然的联系,阴阳五行和五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如此,现代世界音乐与医学学会期刊中,也多次讲到医疗环境中的“环境音乐治疗”。 郝明表示,许多研究正在反复证明,基于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的生理、心理、文化需求,有目的地使用现场音乐,会对他们自身存在的压力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对噪音的感知,是一种无创性的身心干预。 2015年,河南省首位注册的音乐治疗郝明将音乐治疗运用于院内妇产科的音乐辅助分娩,并在两年时间内逐步推广至神经康复科、健康管理科等临床科室。音乐治疗,正在成为郑州市中医院一张新的治疗名片。 志愿服务,让普通人了解音乐治疗 “以招募志愿者的形式,在医院内营造音乐治疗环境,是我们疾病与健康管理中心今年成立之后的一项探索,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音乐治疗,能够体会这种治疗的魅力。”郝明说。 就在院内架起钢琴的第一天,路过大厅的一位30多岁的男士就主动坐下弹奏起来。随后,16岁的高中生、父女俩、白发苍苍的老者……都成了这种特殊疗法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现场进行演奏比播放录制好的音乐更能引起情感和身体的变化,可以创造出一种流动的、充满活力的元素,能灵活地调整自身状态,以匹配当下环境。此外,现场演奏还能拉近演奏者和聆听者之间的距离,减少隔离感。”郝明表示,在短短两周时间内,这种音乐治疗的新方式就受到广泛好评,不只是患者,许多处在高度紧张氛围中的医务人员也表示“音乐声让我们觉得轻松多了”。 这样的反馈,也让和郝明一样的音乐治疗领域先行者们看到了职业的新希望。“我们正在探索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内,尝试运用现场音乐演奏的方式,为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的护理团队、处于重症救治中的患者减压,从源头上预防心理问题。”郝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