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琦
2017年7月29日,第四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浙江省海盐县的卫生计生局局长徐世民发布了全国首个中医药县域大数据,这是全国中医药大数据领域的第一份县域答卷。 然而,一些人对于中医药大数据化持怀疑态度;还有一些人认为,中医和现代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想要保持中医的正统性,就必须回避数字化和现代科学,并认为现代科学体系并不适用于中医药体系。 可是,笔者认为,中医药大数据化是中医药发展的方向,它对基层中医药建设和中医药传承、教学、科研等有着深远意义。 众所周知,中医药发展离不开临床。以前,中医主要通过医生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用纸质病历将临床诊疗过程记录下来,通过自己的感悟,将经验变成自己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思想,再回到临床指导实践,这种“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非常漫长、以实践中的疗效为检验标准的过程,导致出现了中医传承困难、医生成才速度缓慢、发展不能满足需求等状况。 多年来,由于缺乏适合中医的信息化系统,而西医的电子病历无法规范记录中医的诊疗过程,导致无法识别有效数据;没有数据来源,就没有办法进行统计和整理数据和信息。此次发布的全国首个中医药县域大数据展示了中医药大数据在民生、科研、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意义,为全面推进中医药大数据采集和应用,助力中医药早日“走出去”带来了契机。 笔者认为,中医药也应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努力推动中医药数据化。在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平台上,可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过程。中医人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与患者交流,采用“继承和创新”的方法,践行自己的诊疗实践。同时,通过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将实践规范化、数字化等。海量临床数据经过整理、清理、转换等过程,可保存在数据的“仓库”中,在医者“思维”的组织下,通过查询检索、统计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等,从中发现中医临床的经验,揭示诊疗规律,评价临床疗效等,从而产生新的知识。这将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使中医临床诊疗把握度不断提高,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对于患者而言,通过集中全部诊疗信息、体检信息形成个体的健康档案,可以使患者得到更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笔者相信,大数据技术将给中医药科研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极大的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