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索晓灿
受访专家: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医政处处长姬淅伟、副处长段瑞昌
中医药在历史上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对疾病的预防、救治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是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防治“非典”;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些无不证明:积极利用中医药资源、实行中西医结合,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防、用结合,理论与技术方法并重,必将使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首先是防。中医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体系,与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为主”的核心理念十分契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提供免费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将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筹实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是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加强中医药应急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疫情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事件。 理论与技术方法并重,则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这里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等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公共卫生机构,前者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后者承担着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等预防、控制工作。这对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独特优势具有强力推动作用。 《中医药法》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筹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应急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