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长海 哪些疾病适合看中医,哪些疾病适合看西医,这对不少人来说很迷茫。就此话题,笔者谈一谈如何选择中医、西医的问题。
中西医并存是我国的特色模式 并将长期并存 我国人民在治疗疾病方面是有很多选择的:一方面是中医;另一方面是西医,以及由此衍生的“第三种医学”中西医结合。从中医发展的脉络上看,中医是我国人民自远古时期就开始对疾病进行探索与经验积累,这个发展的脉络是清晰的,而且长期是中医学的唯一模式;近代以来,自西学东渐后中医有所限制,西医在中国得到了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中西医的政策是开放、包容的,中西医并重。这样,在一段时间内既促进了西医学发展,又延续了中医的血脉。这样的模式在中国应该是独特的:一方面保持民族医学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与西方医学并驾齐驱,这种模式的发展证明是适合于群众需要,适合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因而这种模式是长期并存的模式。
中医西医自成体系 各有特色

对于中医、西医的选择,实用性是根本立足点。其中,有不同的人群:一是对两种医学都接受的,一种是对西医学排斥的,一种是对中医学排斥的,而鲜明地提出排斥中医、西医的人和组织并不多。一些群众对中医的态度是选择性、机会性的,比如门诊上的很多患者,他们可能看过中医,也看了西医,只注重于治疗效果,而不纠结于中医、西医的辩论,这样的观点持有者是主体。 从医学逻辑来讲,中医、西医都是系统的医学。在西医没有进入中国之前,中医对所有疾病都治疗;而西医学本身也是针对所有疾病而存在的。因此,从适应范围来讲,中西医学都是对所有疾病都治疗的,两者有共同的研究对象,有共同的医学目标。 可是,两者都各具特色,西医学发端于现代实验室和外科技术,促进了西方医学发展,与现代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其治疗效果具有直接、方便、客观化等特点,这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也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型过程中,有了新的挑战。 中医本身是全面的医学,但其一以贯之的群众需要、和谐的理论和有效性使其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而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型过程中具有个体化、对应性特征,又为中医找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从大的范围上来看,中西、西医是平等共存的医学体系,各有特色,自成体系。 群众选择是医学发展之本 有最优化的效果但缺乏可控性 对中医、西医的选择权利来自于群众,但如何选择呢?笔者认为,还有认识方面的问题。前边讲过中西医学都是系统医学,对所有疾病负责,但是两者并不是一条线发展,而是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优势,也存在一些不足。这就是在选择中医或西医时,需要群众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对比而言,从实际治疗效果来看,中医、西医在治疗慢性病、常见病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是支撑我国基层医疗、基础医疗的两大支柱。比如外感、心脑血管等疾病,中医可以治疗,西医也可以治疗,虽然两者治疗思路和模式不一样,但是都有疗效,都适合于群众选择。 在疑难杂病方面,中医、西医各有千秋。比如有学者发现的遗传方面的疾病属于疑难杂病,过去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可是,经过现代医学深入研究后,最终破解了难题,在这个方面,西医学的作用不可低估。再比如一位女性总是不能正常怀孕,中西医治疗很久没有效果,最后检查是因为对男性精子产生了抗体或者女性子宫发育畸形。这样的情况检查清楚后就便于治疗。可是,有一些疾病属于疑难杂症,也属于现代医学范围,比如患者大夏天还戴着帽子、穿着厚衣服,检查显示各项指标正常,怀疑是精神、心理问题,患者很痛苦,中医治疗效果不错。这种类似的病案相当多。 从医学模式来讲,中西医是并存的医学,不可能泾渭分明,所以群众在选择的时候也不能够清楚地说选什么不选什么,其最优化的方案不具备可控性,对每一个人来讲更加不可控制。比如笔者在临证时,看到痤疮患者比较多,一些人可以通过外用西药治好,也可以由蓝光等物理疗法治好,也有患者用中医疗法治好了。究竟什么方式最好,缺乏大样本的对比,不好下结论。对于肿瘤也一样,一些人提倡中医治疗,一些人提倡西医放疗、化疗,一些人提议中西医结合治疗,每一个治疗的思路都有一定数量的医生和患者支持,这里边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有的只是患者的自由选择。 因此,片面地认为中医好、西医不好,或者中医不好、西医好,都是脱离于临床实际的,也是对医学不负责任的,这种可选择性需要的是患者的智慧和经验的积累,需要的是对疾病的科学认知,这也是一门学问。中医、西医适应于信任各自的人群,中间可以并行不悖,也可以互相交流,这才是对中医西医的理性态度!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