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莫将阵发性高血压错判为嗜铬细胞瘤
骨痛、贫血终于找到病因 警惕多发性骨髓瘤的误诊误治
一次开颅 拆除“双炸弹”
凝血4项指标,对临产孕妇意义重大
1
11 1 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凝血4项指标,对临产孕妇意义重大
 

凝血4项指标,对临产孕妇意义重大

    凝血4项指标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诊断指标。
    PT(凝血酶原时间)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能反映血浆凝血因子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
    TT(凝血酶时间)测定主要反映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纤维蛋白原异常以及是否发生纤溶、存在抗凝物的情况。
    FIB(血浆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糖蛋白,在凝血酶水解下形成肽A和肽B,最后形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以止血。另外,FIB在血小板的聚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被激活时,其膜上形成纤维蛋白原受体,通过纤维蛋白原的连接作用形成血小板聚集体,最终成为血栓。
    正常妊娠可让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其中包括凝血功能的变化。
    适度高凝是一种生理性保护,可防止产时的过量出血。
    从妊娠3个月左右起,孕妇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发生变化: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逐渐增加,大部分凝血因子增加,血小板增多,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含量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下降而其抑制物水平升高,血液呈高凝状态。
    这种变化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加剧,是一种保护性生理变化,有利于胎盘剥离面形成血栓,减少产后出血。
    在凝血的同时,继发纤溶活动也开始,以清除子宫螺旋动脉和静脉窦内的血栓,加速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
    这种变化持续到产后三四天才开始逐渐恢复至正常。
    在孕妇生产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异常情况,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妊娠高血压疾病、低血容量及宫内感染触发内源性凝血途径;而胎盘早剥、羊水栓塞、高渗盐水引产、胎盘残留、宫内感染等,又触发外源性凝血途径。这些病因导致组织损伤,组织凝血活酶类促凝物进入母血,引起DIC,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同时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倾向增加。
    因此,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有异常出血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排除DIC的可能:动态监测PT、APTT、TT、FIB等指标,防止异常出血和DIC的发生。
    当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呈动态变化,血浆纤维蛋白<1.5克/升呈进行性下降或>4克/升,血小板<100×109/升,3P试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或D-二聚体阳性时,应诊断为DIC,并应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总之,临产孕妇的高凝状态倾向,使其发生意外(如DIC)的风险加大。因此,在产前及产中及时动态监测PT、APTT、TT、FIB及血小板、3P试验等相关指标,对临床上选择适宜的生产方式,以及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王丽蓉)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