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春暖花开到百泉 不到百泉药不全辉县百泉药会 |
|
百泉药材交流大会,简称百泉药会或百泉药材会,是地方组织的全国性药材交流大会。其与河北的安国、江西的樟树,并称为全国三大药材交流大会;又与安徽亳州、广州清平、广西玉林、成都荷花池、西安康复路、甘肃陇西、河南禹州、河北安国、江西樟树的药材市场,并称全国十大药材市场。因历来在春末夏初举行,本地群众称为百泉四月会。它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在沟通药材交流、发展我国传统中药事业及活跃城乡经济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曾有过中断和迁境的波折,但大会的整体历程是在百泉延续下来的,时至今日仍年年举办,素有“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盛誉。 百泉药会是从一个古老的小庙会逐渐发展起来的,距今已1000多年。古代敬神,要大量用香和香料。制作香和香料离不开中药材,而百泉及其周围恰是中药材的天然宝库。北部的彰德府直至山西上党,西南的怀庆府直至陕西西安,南部的禹州直至湖北江夏,盛产多种中药材。相传,唐宋时期,就有南北客商携带药材到百泉灵源公庙会上进行现货交易。据山西商人刻于清乾隆四十三年的卫源庙“拜亭”石柱刻铭记载,明洪武八年,明太祖钦定四月初八亲祭神明,令起庙会,以报神功。 清康熙三十四年,卫辉知府胡蔚先所撰的《重修卫源庙碑记》也说,卫源庙“创于隋,以祀卫源之神,历代相沿,未之或改。迄明洪武,以每岁四月初八,敕郡守主祭,载在祀典。国朝因之。益以职司水利,有裨于国计民生,报厥功也”。可见,明代洪武年间曾敕郡守于四月初八赴庙主祭。《古今图书集成》亦载:“洪武十一年,又将清晖殿的灵源公改为卫源之神,每岁于四月八日本府(卫辉府官)致祭。”此后,得到官方支持的百泉药会愈加兴盛,规模迅速扩大,药材交易更为繁荣。 明洪武八年(1375年)至1949年,此时期百泉药会的特征是:开始自发形成,以后缓慢发展,药材交流与其他物资交流并举。总的情况是:会期由短到长,从最初仅有一天,逐步发展到一个月;会场由小到大,从最初仅在苏门山麓,逐步发展到遍布全村;人数由少到多,从开始仅有几百人发展到每日上万人。清嘉庆九年以后成立了药王会,订立了会规会章。百泉药会从此有了管理机构,开始有组织、有领导地持续发展。据调查,1932年至1936年是百泉药会的鼎盛时期。 1967年之前,百泉药会的交易场所,历年以类相从,各类货物交易场所基本固定。因地狭会大,店铺棚帐往往向北延伸至苏门山麓、百泉周围,南至南街、马家桥一带。随着经济发展和交易方式的变化,交易场所也发生过短期变动。1990年,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全国最大的药材市场——百泉药都竣工,1991年元月剪彩开业,彻底结束了百泉药会交易场所迁徙不定的历史,开创了百泉药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前,百泉药会交易品种繁多,但以药材、京货(绸缎、机织布)两大行业为主。 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调查记录,会上交易80%为药材,15%为洋杂货,5%为农具。药材可分为生药、熟药两大类,或分为西南货与山货两大类。西南货即云、贵、川、鄂、湘、赣等外地药商到会上出售的药材;山货即太行山区所出产的山货药材。各地药材在会上互通有无、余缺调剂,形成了南北药材交流,加上当地生药摊担和卖丸丹膏散的熟药铺参与,促进了药材市场的完善和发展。目前,百泉药会已逐渐形成以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品、医疗器械、制药器械展销为主线,以举行投资洽谈、产品交易、学术研究、形象展示等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药贸大会。 百泉药会在长达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习惯和风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地域风情。在物质交流的同时,百泉药会也承载了周围地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辉县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境内太行山中药材资源丰富,主产山楂、柴胡、连翘、丹参及珍稀药材黄雪莲、红豆杉等道地中药材1017种,产量达万吨以上,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所产何首乌、灵芝、山楂、柴胡、连翘、山萸肉、杜仲等药材,有效成分高,质量上乘。目前,百泉药贸总公司利用太行山区优势,以种植中药材、饮片加工为基础,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供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