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张从正四方行医创立“攻下派” |
|
□卜俊成 身怀绝技并天生傲骨的医生,在精神上难免孤寂,但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孤寂,鞭策着医生更加勤奋地钻研学问,治病救人,坚持自己的学说,最终取得非凡的成就。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字子和,自号戴人)就是这样的人。他少年学医,四方行医,后来参军,被召为太医,再到最后辞官归隐,著书立说。无论人生境遇如何,他始终固守学术思想,丰富实践,让五味杂陈的境遇盛开为一朵唯美的花。 张从正出身于金朝睢州考城(今分属河南兰考、民权辖区)的世代行医之家。良好的家庭条件和祖辈、父辈积累的名医名家资源,为其学医、开阔眼界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家人深知要想成为优秀的医生必须熟稔中医经典的道理,便在张从正幼年时开始认真教导他四书五经。张从正13岁时,已经开始研习《神农本草经》《难经》《黄帝内经·素问》等中医典籍,辨识中药形态,了解药物的性味归经,抄写药方,熟悉为人治病的思路和方法。随后,家人还送他去河北河间跟随“寒凉派”创始人刘完素学医。 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生哲学积淀,有中医经典作为学医理论基础,继承家学渊源,并师承名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从正的医术日益精湛,20岁开始独立行医。刚开始独立应诊时,他效仿刘完素,用药多为寒凉药物,治疗各种疾病多有疗效,赢得了广泛赞誉。25岁时,张从正迁居至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并在当地行医。这时,没有了家庭的约束,不用为生计担忧,生性洒脱的张从正常常骑马带着仆人四处行医,足迹遍及现在的河南全境和江苏、安徽、山东、湖北等的部分地区。 在金朝,医生治病多用辛温香燥的中药,这些药物在治病的同时非常容易戕伐阳气。因此,为了矫正时弊,刘完素在临床经验中总结出以应用寒凉药物为主的治病思想。在远游行医过程中,随着诊治各类疑难病例的增多,张从正在细细体味恩师刘完素的用药方法、重新品悟《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出独特的治病思路,通过灸、熏、蒸、洗、烙、针刺、砭射等,借助鸡羽探吐、鼻内用药促进开口吐涎、草茎刺鼻喷嚏或出血、眼点药等催吐,使用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等方法。 这些方法无疑极大地丰富了诊治疾病的方法,更加有效地保障了患者的健康。但是,由于“汗、吐、下三法”难以把握,加上与当时主流的温补思想相冲突,他受到很多医生的讥讽。金朝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金朝招募兵丁开始讨伐南宋,张从正被迫参加这次战争,并开启了自己10多年的军医生涯。在部队,虽然其他军医对张从正的诊治方法嗤之以鼻,但他凭借实力赢得了广大官兵及家属的认可。 后来,张从正被召补为太医。官场的等级分明和尔虞我诈,并不是性情奔放的张从正所追求的,再加上他性情耿直,不屑与庸医为伍,因此倡导温补的太医们视其为异类,在孤立张从正的同时,还对其学术思想进行抨击。没过多久,身心疲惫的张从正辞去太医职务,过上了隐居生活。 与医林同道关系甚疏的张从正,对待患者始终十分用心。无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凡是找张从正诊病的人,他都用心诊治,而且治疗方法多样。张从正的仆人生病后,张从正除了亲自为其调治,还在寒冬腊月为其寻找治病需要的瓜果。遇到因为过度思虑吃不下饭的患者,他采用精神疗法诱其大笑,最终使患者恢复健康。 主雅客来勤。归隐后的张从正在郾城开设讲坛,普及医学知识,传播学术思想,受到当地百姓和学者的追捧。同为性情中人的学者麻知几、常仲明慕名前去,3个人便在“一张琴、一壶酒、一溪雪、五株柳”的悠然自得中,饮酒作诗,切磋医道,并成为莫逆之交。后来,在麻知几、常仲明的帮助下,年迈的张从正以“唯儒者能辨明之,而事亲者不可不知”为宗旨,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完成了奠定“攻下派”理论和实践基础的经典之作《儒门事亲》,成为“攻下派”的一代宗师。 坚守是让人从谷底走向巅峰的希望。回望张从正的一生,他在坚守中怀揣疗疾惠民的圣心,无欲无求,大胆探索,在遏制疾病且布满荆棘的山路上矢志不渝,赤诚前行,最终把历经雨雪冰霜获得的经验,托举成中医史上学术流派的一个高峰,令人尊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