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逆向穿刺输液法的局限性 |
|
前不久,某医院病房里转入一名心衰合并慢性肾衰患者。入院后的一天,患者突然向护士长投诉说,静脉输液时,责任护士为其进行逆向穿刺,结果他出现心悸、胸闷的症状。 原来,因为患者手背静脉条件差,在接近掌指关节部位有一条静脉较明显,但不易固定,责任护士就进行了逆向穿刺。液体输完后,患者感觉心悸、胸闷,认为是逆向穿刺造成的。
本期专家 河南省中医院健康体检中心 邵会方
所谓逆向穿刺,就是指“倒着扎”。逆向静脉穿刺技术与常规向心方向穿刺技术操作方法大体相同,只是输液针穿刺方向刚好相反。逆向穿刺法通常选择手背远心端下1/2或1/3处的血管进行,液体输入人体后,可迅速到达静脉吻合支,经多条吻合支回流,且回流非常快,因而滴速不受影响。 与顺向穿刺输液法相比,逆向穿刺输液法更易于固定,能够提高一次穿刺输液成功率。根据手足背静脉解剖学特点,逆向静脉穿刺输液也不易引起局部肿胀、渗出、疼痛、输液不畅、静脉针头脱出等异常反应,同样安全可靠。临床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是可以采用逆向穿刺输液的。 相关文献显示,对长期静脉输液、老年人、儿童、消瘦、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进行逆向静脉输液,与常规顺向静脉输液交替使用,可有计划地选择和保护大血管,使长期输液受损的血管得以恢复,且遵循“由小到大、由远心端到近心端”的使用原则,使穿刺范围更加广泛。但是,对一些风险和禁忌证,基层医务人员应当了解。 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输液 由于重力作用以及受到下肢位于远心端的影响,下肢静脉循环不如上肢,下肢输液药物能通过心脏泵血到达全身各处起效的时间长于上肢输液。对于体质弱的老年人、大手术后等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来说,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差,再加上手术会造成失水、失血,导致血液变稠、血流缓慢,因而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如果输液针扎在下肢,患者下肢的活动就会受到限制,就会导致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更差,更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如果静脉中的血栓脱落并栓塞在肺、脑、肾等部位,还会引起严重后果。 末梢细小静脉不能进行逆向穿刺 采用逆向穿刺输液选择静脉血管时,不应选择手指、足趾向上回流的小静脉,因为此处无交通支,逆向穿刺会造成血液淤积,导致穿刺输液失败。 水肿患者不适用逆向穿刺 水肿患者如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患者,血容量扩张会引起静脉压升高,栓塞等会导致患肢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静脉压升高可使毛细血管静脉端的静水压升高,从而造成毛细血管静脉端的组织间液回吸收障碍,使滤出大于重吸收,导致组织间液扩张。如果采用逆向静脉穿刺输液,轻者液体不滴,重者加重组织间液扩张,加重肢端水肿,给患者增加痛苦。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逆向穿刺并不一定会引起心衰,但是有一定的禁忌证,存在风险。在文章开头的新闻事件中,心衰合并慢性肾衰患者很可能伴有水肿,若如此,则不宜进行逆向穿刺。这也提示基层医务人员在进行逆向穿刺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做好评估,最好能提前告知逆向穿刺的局限性,避免造成患者误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