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谢觉哉“撞上”叶天士 |
|
□孔祥科
革命前辈谢觉哉,是中共延安时期著名的“五老”之一。他不是专业的诗人,但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又酷爱诗词写作。从1905年开始,直到1971年逝世,他写了大量古典诗词,保留下来的就有1000多首。 无论在同时期的老一辈人中,还是在青年人中,谢觉哉的诗词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董必武称赞谢觉哉的诗说:“传家绝业诗千首,报国多方笔一支。”林伯渠称赞谢觉哉:“清词如海复如潮,健笔春秋百宝刀。” 我最早接触谢觉哉的诗词时还很年轻。那时,我带儿子去他姥姥家,恰好看到刚刚离休的岳父挂了一幅中堂,上面写的就是谢觉哉的一首诗:“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扉给人看。” 这几年,我也爱读一点儿古典诗词。近期,我在网上搜集购买到的谢老诗词有《谢老诗选》(叶帅题签)、《谢觉哉诗选》(胡耀邦题签)、《谢觉哉诗词选》(陈云题签);还买到了《中共五老诗词鉴赏》和《十老诗选》。这后两本书也收录了谢觉哉的诗词。阅读这些诗词,我不但了解到前辈们的奋斗历史、高尚情操,也增加了文化涵养。比如对于前面引述的那首古诗,我现在才知道写于1962年4月25日,是谢老在解放军总医院做胸透时的“戏占”,显现出他的乐观和坦荡。 人老了,难免生病,谢老也不例外。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常用诗词的形式,把治病用药的体会记录下来。这不但给后人留下了艺术性很强的诗词,也留下了很具体的医学资料。 1959年7月下旬,谢觉哉去北戴河海滨休假,休假期间写了十几首诗词。其中一首为《喜渴病愈》,反映了他的糖尿病症状消失后的兴奋心情:“文园病渴几经年,久旱求泉竟及泉。辟谷尝参都试过,一丸遇到不妨千。” 文园,本来指汉文帝的陵园;后来,因为司马相如曾任文园令,故又指司马相如;再后来,泛指陵园、园林或一般文人。由于司马相如患消渴病(即糖尿病),古代文人有时便把消渴病雅称为相如渴或相如病。辟谷是指不吃粮食;尝参,指吃人参。从谢觉哉的诗中,我们能够知道他患糖尿病好多年(即几经年)了,曾用辟谷和食用人参的方法治疗,但他对疗效不甚满意。“求泉及泉”是说他得到了一个好的药方,依方抓药,效果很好。那么,什么样的药方如此神奇呢? 谢老为这句话加了一个详细的注释: 糖尿病旧称消渴症。我病消渴有年,喝水多,小便也多;夜间睡醒,口干欲裂,要喝水。有时肚子是饱的,但仍要吃,不吃就头昏眼花。西医要我限制吃米面,每顿只能吃二两左右;中医要我睡时含参片,可免口渴,但收效都不大。偶于叶天士手集秘方中得一方名玉泉散:白葛粉三钱、天花粉三钱、麦冬三钱、生地(黄)三钱、五味子一钱、甘草一钱、糯米三钱。服之,病若失。谚云:“吃药一千,遇药一丸”,其然乎! 从这个补注上来看,谢老得到的这个药方是他在叶天士的手集秘方中偶然发现的,依方吃药,收效甚佳,“病若失”(疾病好像不存在了)。于是,他就用诗的语言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目的是把这个药方推荐出去,让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受益。 叶天士是清朝名医,生于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逝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他生平不善著述,去世以后,由其学生取其验方,辑录整理成《临证指南医案》一书。谢觉哉生于清朝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逝于1971年。在1949年以后,谢老曾任我国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身患糖尿病后仍勤奋学习,并因此与中医大家叶天士“碰撞”出这样一段故事。他们之间虽相距139年,但这无论在中国诗史上还是在中国医疗史上,都应算作一个佳话。 不过,话说回来,看病要因人而异。谢老抄录的这个药方虽出自叶天士,但也不宜简单照搬照用。“糖友们”如果感兴趣,可以将此方抄送给自己的主治大夫参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