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 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声 音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乡医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诊治参考
 上一版    下一版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用降脂药
咳嗽缠绵不愈 应分清寒热
咽部不适不一定是慢性咽炎
土三七乱用会中毒
妙用乌梅治验二则
实用验方
1
11 1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咳嗽缠绵不愈 应分清寒热
 

    俗语说得好:“咳嗽,咳嗽,医家的对头。”咳嗽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疾病,可是治疗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笔者认为,能够治愈咳嗽的医生,足以成为一方名医。
    笔者翻看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专家胡希恕的医案时,发现有一则医案很有借鉴意义。在临床中,医生遇到这样的患者特别多。
    这个患者的发病时间是1月份,咯黄白痰有4个多月了,患者在上一年10月份患病,有咳嗽、吐痰、咽痛等症状,持续服药,咳嗽症状未有好转,反而出现了哮喘症状,自然苦不堪言。
    于是,这个患者就找胡希恕看病,并把服用的药物清单都带来了。胡希恕发现主要的处方是桑杏汤化裁,患者说自己服用川贝母这种药有1斤(1斤=500克)多了。当时,胡希恕对这个患者的“四诊”(望、闻、问、切)资料收集结果是:咳嗽,吐黄白痰,量多,心烦胸满,有恶寒,口干想要喝水,但是喝水后肚子不舒服,舌苔黄腻,舌尖红,脉象是弦、滑、细。
    看来这个患者的热象很明显,“吐黄白痰,心烦胸满,口干,苔黄腻,舌尖红……”都是热的表现。看到这里,大家的治疗方法应该是将金银花、板蓝根、双黄连都用上吧。但是,胡希恕用的方剂却是:小青龙加石膏汤。没错,就是热药,并且后来患者的咳嗽症状很快消失了。
    让我们来看一看胡希恕写在医案后的分析:
    一方面,这个患者吃了那么多清热药后,反而症状更严重。反思,应该是不对症。再来看一看其他的症状,有恶寒,虽然口干欲饮,但是喝水后肚子不舒服,表明肚子里面不需要水,也就是说身体里其实有水,这在中医学里称为“饮”。有寒饮停在体内,那么,用苦寒、清热的药治疗疾病,当然会越治疗越严重了。因此,症状不能改善,苦寒的药物反而把人体的正气损伤了,简直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这个“饮”在身体里面停留的时间久了,就像发酵一样会“郁久化热”,于是热就会往上升,升到心胸部位,就出现心烦、胸满等症状。因此,我们应该把“饮”清除掉,才能治愈咳嗽。因为疾病症状里有热象,所以方药中加了石膏。
    对于难以治疗的咳嗽,医生对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一定要分析透彻,寒热是最容易搞混的,要慎重、认真思考。
    现在,很多人得病了,首先是自己去药房买药吃,毕竟是信息时代,全民都是医生,看起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多数人有一点儿头痛、嗓子不舒服,就喜欢“吃一些消炎药”,然而,消炎药基本上是凉性药物。
    古贤云:“热药误用,变化迅速;寒药错投,阴损不露。”在市场上,不论中成药还是西药,多寒凉而少温热,因为“阴损不露”,即使你已经吃错药了,也不是很快就会感觉到的;而热药恰好相反,所以市场上的热药就有一些少了。因此,医生不要认为让患者服用消炎药,疾病稍微有所好转,就以为自己是“神医”。其实,该医生有可能已经误入歧途了。
    在临床中,能够治疗咳嗽的方子非常多,比如半夏厚朴汤、二陈汤、小青龙汤、止嗽散等。治疗咳嗽,治病求因,处方用药,“四诊”要全面,更要有目的性,本症和兼症鉴别非常重要。医生应结合病人自身的情况,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是成为名医的第一步。
(作者供职于江西省赣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