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 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深 度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 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 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 林
 
第八版:杏 林
 上一版  
嵇康与《养生论》
董奉妙用杏花止血
李时珍巧用井水治病
七里香
温通经脉细说酒
菜篮子里有良药 虽是小方便利多
竹叶辨
1
11 1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嵇康与《养生论》
 

□王志翔

    魏晋时期由于国家政权不稳定,使当时的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崇尚老庄的“玄学”,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玄士。“玄”字来源于老子《道德经》中:“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当时的玄士主要研究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代表的著作。其中,玄学激进派人物嵇康的《养生论》是我国古代一部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著,对后世养生思想影响深远。
嵇康十分向往自然
    嵇康,字叔夜,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之一,其诗现存50余首。《晋书·嵇康传》中有“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的记载。嵇康主张顺应自然和人性自由,比如“越名教而任自然”,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他的外貌俊逸,声音悦耳,见者以之为“非凡之器”。
形神兼养  尤重养神
    《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养生论》开篇亦指出,所谓“上古之人”是存在的,长寿也是可以通过养生来达到的。嵇康主张形神兼养,尤重养神。他主张“形神合一”的养生法,《养生论》曰:“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嵇康注重少私寡欲,故而清淡饮食,保养性情,以为“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
    在物质条件不发达的魏晋时期,古人尚能保持“节制”的习惯,那么在物质文明发达的当代,人们更应该反思、借鉴、学习古人的“节制”养生法。在具体的养生方法上,嵇康赞同神农氏“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之说,认为本草在养生中占有重要位置。嵇康的《游仙诗》中有“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的诗句,提倡通过服草木之药,来改变容颜、养生保命。只可惜,一般人只看到了“五谷”之类的食养,而不知以本草之性来养生;更不知沉溺于音与色,过度追求食物的美好口味、香味,导致缺乏人体本来应有的“浩然”正气,会出现“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的现象。嵇康“明乐理,善操琴”,他不反对音乐养生,只是反对沉溺于“靡靡之音”。相反,用高雅的“正始之音”来调神养性,既可以陶冶情操又不违背养生之理。
嵇康《答难养生论》
    竹林七贤中的向秀不认同嵇康《养生论》中的观点,写了一篇《难养生论》进行辩论。他认为人为万物之灵,提倡“顺其人生、人性、人情、人欲”的养生之道。他认为人和草木、鸟兽最大的不同就是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心智”来展现人性的光芒,故而“嗜欲、好逸恶劳”都是人的自然本性;“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用道义的方式来追求它怎么能说是“伤德”呢?神农氏提倡用“五谷”,而“人含五行而生,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感而思室,饥而求食”都是顺应自然、天地、人伦之理,怎么能够违背它而追求寡欲无欢、不合实际的“长生不老”呢?
    对于向秀在《难养生论》中提出的质疑,嵇康专门撰写《答难养生论》一文给予回答。嵇康认为:“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犹如木之有蝎,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故蝎盛则木朽,欲生则身枯……欲与生不并立,名与身不俱存。”嵇康进一步列举了“嗜酒肉”“滥于物”等例子,指出多数人并非懂得养生,且圣人、君子大都出身“贫贱”,即使富贵也视如浮云,而不动其心智。嵇康进一步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以上两人的养生观点在根本上没有冲突,只是立场不同,观点也不同。向秀看到了人生的苦与短,突出了人性化的一面;嵇康则认为顺应人性很容易,相反,“清贫”“寡欲”“淡泊”等却很难做到,应该“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此外,嵇康倡导“呼吸吐纳”养生之道。其与向秀的互相探讨,而非对抗,在引人入胜的问答中升华了养生的内涵,也使读者能够领悟到中华养生文化的神奇与博大。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