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国
今年10月23日是霜降节气。中原大地气温骤降,昼夜温差突破10摄氏度。对中老年人而言,这意味着血管即将面临“双重考验”——《循环医学杂志》最新报道显示,气温每下降1摄氏度,收缩压平均上升0.7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而昼夜温差超过0摄氏度时,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会使斑块稳定性下降42%。我国6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49%,其中仅7.6%实现有效控制。霜降后,若患者对血压管理不当,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患病风险率将较夏季增加37%。 科学保暖:筑牢血管“防护盾” 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引发血管收缩,这一过程会使血小板聚集速度加快3倍,直接导致血压飙升。保暖需要遵循“重点防护、梯度适应”的原则:在关键部位防护上,头颈部、四肢末端等血管密集部位外出时应佩戴羊绒帽、加绒围巾及防水手套等保暖装备,这些部位保暖可以使收缩压降低8毫米汞柱~12毫米汞柱;在环境温度管理方面,室内需要维持18摄氏度~22摄氏度,避免频繁进出温差超15摄氏度的环境,使用空调时配合加湿器预防血液黏度上升;在衣物选择方面,优先选择三层保暖结构(透气内衣+保暖层+防风外套),材质以棉质为主,避免过紧衣物压迫血管。 精准监测:捕捉血压“波动信号” 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收缩压高、脉压差较大、波动频繁的特点,秋冬季节需要强化监测:标准化监测方案为每天7时~8时、19时~20时各测量1次,每次连续测量3遍(间隔1分钟)取平均值,连续监测7天,血压平稳者每周监测1天,但是需要加测服药前数值;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时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重点关注“晨峰现象”(6时~10时血压骤升)和夜间血压,若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需要警惕靶器官损害;当收缩压持续≥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或24小时波动幅度超20毫米汞柱,需要48小时内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构建血压“稳定三角” 饮食调控需要从限盐升级到控钠,每天钠盐的摄入量≤5克(约一个啤酒瓶盖的容量),同时注意酱油、味精等隐形盐(10毫升酱油≈1.6克盐),增加富含钾的食材(如菠菜、香蕉),每天摄入300克~500克蔬菜(钾、钠平衡可以降低收缩压4毫米汞柱~6毫米汞柱),每周吃2次~3次深海鱼(Omega-3脂肪酸可以改善血管弹性),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加工肉类及高糖饮料,酒精摄入量控制在男性每天≤25克、女性≤15克;适度运动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核心,选择室内散步、打太极拳等中低强度运动,每天30分钟、每周5次,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的安全范围,避免晨起空腹锻炼,气温低于5摄氏度时不进行户外锻炼,运动前热身10分钟,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跑步机时抓住扶手防止跌倒;情绪管理需要切断“压力-血压”链条,压力激素每升高1倍,高血压风险率增21%~31%,建议每天15分钟深呼吸或冥想(听舒缓音乐可降收缩压5毫米汞柱~7毫米汞柱),出现持续焦虑、抑郁时可以和家人沟通或兴趣活动来缓解,必要时寻求心理干预(焦虑合并抑郁的高血压患者心肌梗死的风险率增高6倍)。 晨间防护:破解“血压高峰密码” 清晨6时~10时是高血压患者的“生死攸关期”,此时收缩压可以骤升15毫米汞柱~30毫米汞柱,心肌梗死发生率占全天的40%。防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在医生指导下将长效降压药调整至晨起服用,使药物峰值与血压高峰同步;严格执行“三个半分钟”原则(醒后平躺半分钟、坐起半分钟、站立半分钟),此方法可以使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降60%;避免晨起吸烟、喝咖啡或剧烈翻身等,缓慢喝200毫升温水稀释血液,降低患血栓的风险率。 特殊防护:老年患者的“双重保险” 老年高血压患者因血管弹性下降,跌倒后骨折风险率是普通人的2.8倍,需要在浴室铺防滑垫、走廊装扶手、夜间用感应夜灯,外出穿防滑鞋、带四角拐杖,雨雪天减少外出等;感冒、流感可以使心血管负担增高3倍,诱发血压骤升,需要每年9月~10月接种流感疫苗,晨起用生理盐水漱口防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咳嗽要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含麻黄碱成分的感冒药(此类药物升血压)。 多维度守护:平稳过冬 霜降过后,高血压患者需要建立“保暖-监测-干预”的闭环管理体系。科学防护可以使秋冬季节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率降低50%以上。患者若出现头痛伴血压≥160/100毫米汞柱、胸痛、肢体麻木等症状,需要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希望每位高血压患者都能平安健康地度过寒冷的冬天,享受健康生活。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