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发绀的诊断与处理方法 |
| |
发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一般>50克/升)或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如高铁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增多,导致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的临床体征。该体征多出现于毛细血管丰富、皮肤较薄且色素含量少的部位,例如口唇、鼻尖、耳垂、颊部及指(趾)甲床等。需要注意,发绀的严重程度与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程度并非完全一致,不能单纯以发绀深浅判断病情危重程度。 常见病因与临床特点 发绀的病因,可分为“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与“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两大类。不同类别的临床表现存在显著的差异。 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此类发绀由血氧饱和度降低或循环障碍导致,根据发病机制可进一步分为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及混合性发绀。 中心性发绀:核心机制为心肺功能异常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临床特点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绀,且受累部位皮肤温度正常(温暖),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脏疾病。 肺性发绀:由肺通气功能障碍或换气功能障碍引发,导致血液在肺内无法充分氧合。常见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重症哮喘、重症肺炎、自发性气胸、大量胸腔积液等。 心性发绀:由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静脉血未经肺氧合直接进入体循环(即“从右向左分流”)。常见疾病包括左心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其中,左心衰竭主要因肺瘀血导致肺内气体交换障碍;先天性心脏病若从右向左分流量超过左心搏出量的1/3,即可出现明显发绀。 周围性发绀:核心机制为周围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氧耗增加,临床特点为发绀局限于肢体末端及下垂部位(如指端、足背、下肢),且受累部位皮肤温度降低(冰凉),常见于循环瘀血、排血量减少或动脉供血不足。 静脉瘀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局部血液淤积、耗氧量增加,常见疾病包括右心衰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曲张。 心脏排血量减少:全身组织灌注不足,血液流经外周时耗氧量显著增加,常见于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严重休克状态,伴随周围血管收缩、组织缺血缺氧。 动脉供血不足:动脉阻塞或痉挛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常见疾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现象)、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 混合性发绀:指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同时存在,常见于全心衰竭(左心衰竭导致中心性发绀,右心衰竭导致周围性发绀),或上述心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周围循环衰竭者。 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此类发绀并非由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引起,而是血液中出现异常血红蛋白,无法正常结合氧气,常见类型包括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与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由摄入氧化型物质导致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被氧化为三价铁(即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常见诱因包括大量进食变质的蔬菜(含亚硝酸盐)、服用磺胺类药物、接触苯胺或硝基苯等化学物质。临床特点为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患者可迅速出现发绀,且吸氧后发绀症状无明显缓解。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由患者存在便秘(肠道内细菌大量繁殖)或服用硫化物后,肠道内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硫化血红蛋白。临床特点为发绀持续时间长,可长达数月甚至更久,且患者一般无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血液分光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诊断思路 发绀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逐步明确病因,避免漏诊或误诊。 病史采集是明确发绀病因的核心环节,需要围绕发绀本身、伴随症状、诊疗经过及基础病史展开。 发绀相关问诊:明确发病年龄(如先天性心脏病多见于婴幼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时间(急性或慢性)、起病缓急(如亚硝酸盐中毒为急性发作,慢性肺部疾病为逐渐出现),以及发病诱因(如是否接触化学物质、进食变质食物、受凉感冒等)。 伴随症状问诊:通过伴随症状,缩小病因范围。 伴呼吸困难:多见于心肺疾病(如左心衰竭、重症肺炎),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患者呼吸困难多不明显。 伴杵状指(趾):提示病程较长,常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慢性疾病。 伴肢体肿胀:若单侧肢体发绀伴肿胀,多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伴间歇性跛行:多见于周围动脉疾病(如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伴意识障碍:多见于急性中毒(如亚硝酸盐中毒)、休克、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心力衰竭。 诊疗经过问诊:询问患者患病后是否就诊,已经完成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试验、肝肾功能、血生化、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等)及检查结果,是否接受治疗(如抗生素、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及治疗效果。 一般情况问诊:包括发病以来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睡眠质量、大便性状及体重变化,评估整体病情严重程度。 基础病史问诊:询问是否存在心肺疾病史、血管疾病史,是否有药物(如磺胺类)、化学物质接触史,或变质蔬菜摄入史。 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发绀类型,结合辅助检查明确病因。 生命体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判断是否存在生命体征不稳定(如休克患者血压下降、呼吸急促)。 发绀分布:观察发绀为全身性(提示中心性或混合性)还是局部性(提示周围性)。 心肺体征:肺部听诊是否有干湿性啰音(提示肺炎、心力衰竭);心脏听诊是否有异常心音(如奔马律)、附加音或杂音(提示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 特殊体征:检查是否存在杵状指(趾),触摸发绀部位皮肤温度(区分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 辅助检查选择 动脉血气分析:中心性发绀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显著下降(通常<90%),周围性发绀患者SaO2多正常。 血液检查:怀疑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时,可进行血液分光镜检查(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见特征性吸收峰,硫化血红蛋白血症可见特殊光谱);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可以明确受检者是否存在贫血、肝肾功能异常。 影像学与功能检查:怀疑肺部疾病时,进行胸部X线或胸部CT检查;怀疑心脏疾病时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心脏结构与功能);怀疑周围血管疾病时,可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处理方法 发绀的处理,需要遵循“先稳定生命体征、再针对病因治疗”的原则。特别是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发绀提示病情加重,需要尽快干预。 一般原则:明确发绀患者(尤其是慢性心肺疾病患者)需要立即评估生命体征,告知患者及家属发绀为严重的疾病信号,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维持循环与呼吸稳定。 基础干预: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加重缺氧;给予患者吸氧等治疗,伴二氧化碳潴留者需要控制吸氧浓度(一般<35%,采用低流量吸氧,避免抑制呼吸中枢)。 疾病特异性治疗:重症哮喘患者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联合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进行抗感染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可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大量胸腔积液患者进行胸膜腔穿刺引流,缓解肺压迫。 心性发绀的治疗 基础干预:左心衰竭患者取端坐姿势,减少回心血量;给予患者吸氧,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硝酸甘油)维持血压与循环稳定。 疾病特异性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需要转诊至上级医院,完善心脏超声检查,评估手术指征(如法洛四联症需要尽早手术矫正畸形);左心衰竭患者给予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肺瘀血,联合血管扩张剂改善心脏负荷。 周围性发绀的治疗 基础干预: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加重血管收缩;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防止外周循环进一步恶化。 疾病特异性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雷诺病患者要避免诱发因素(如寒冷、情绪激动),必要时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扩张血管。 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相关发绀的治疗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或食物,给予亚甲蓝(1毫克/千克~2毫克/千克)静脉注射,促进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正常血红蛋白;病情严重者,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无特效治疗,需要停用硫化物相关药物,改善便秘(如使用乳果糖),促进肠道内硫化氢排出,发绀可逐渐缓解。 转诊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的发绀患者,需要立即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与治疗。 1.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如血压<90/6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呼吸>30次/分,心率>120次/分或<60次/分,血氧饱和度<85%。 2.发绀进行性加重,经初步治疗后无缓解者。 3.怀疑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增多(如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需要进行分光镜检查者。 4.发绀病因不明,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初步辅助检查仍无法明确诊断者。 以上患者均需要及时转诊。 (文章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提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