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四版:卫生文化
 上一版     
不变的信念和责任
守护生命最初的光亮
儿时磨面琐忆
霜降里的耧铃声
摄影作品
1
11 1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霜降里的耧铃声
 

□刘传俊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当寒霜初降时,气肃而凝,露结为霜,昼夜温差大相径庭。白天阳光四射,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而在清早和晚上则过于“秋凉”了。温差变大,才有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之景,才有了层林尽染、菊花盛放、秋高气爽之美。
    我偕几位挚友,到野外身临其境,放眼“万山红遍”的诗意秋色,幸甚至哉!我们还未到达目的地,便被一番喧腾的景象吸引住了。这片热土之上,所有秋庄稼已收获完毕,一方波光粼粼的水库旁,还没有拔出的萝卜频频送来绿莹莹的光泽。田野里的禾秆、藤蔓拾掇完,便露出了黄土地。这黄土地,正适宜将小麦种子接纳入怀。
    曾与黄土地密切接触,将成串的汗珠层出不穷地滴进泥土里的我,看见正在运送播种机的一位中年农夫。他告诉我,如今播种时将化肥一起丢在地里,省时、省力、省心,农业真正实现了现代化。闲聊起眼下的耕作事宜,这位农夫的脸上浮现出无法抑制的自豪表情。
    此时,我回忆起几句谚语:“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骑寒种麦,十种九得;霜降到立冬,种麦不放松。”这些谚语,句句都是经验,仿佛是人们无数次与土地、庄稼交流后才凝练出的箴言。这不,眼前这位新一代农民,不就是在遵循着谚语的脉络,将麦种播种到希望的土地里吗?
    这次旷野所遇,令我异常亲切。遥远的故乡,遥远的种麦情景,不由自主地在我的眼帘里闪现。遥远的耧铃叮当声,又在我的记忆里响起。对于种麦,我并不陌生,我们那叫作“耩麦”。
    耩麦靠什么,靠已超过千年历史、传统农耕文化气息丰厚的木耧。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创制出有3个耧腿的木耧了。伴随着机械化的发展,木耧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被不可阻挡的农机具所取代,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之中。木耧虽然没有了,但是它的模样却一直珍藏在我的记忆里。在贫穷的年月里,正是有了木耧的鼎力相助,我们才能在来年吃到面条和馒头。
    木耧大致是这样构造成的。它的下部有3条中间为镂空的耧腿,生铁铸成的略呈弯月状的三角形耧铧安装在耧腿的下端,用于开沟。耧腿上安置一个盛放种子的耧斗,耧斗内的后下方开一个长方形小空隙。小空隙中间有一个“小舌头”,可以左右移动,用于摇动木耧时先将麦种分配到3个耧腿中,再通过耧腿将种子播进土壤里。需要多少麦种,需要根据土地的情况来定。有经验的农民,会视土地情况移动耧斗内的“小舌头”。耧斗两侧固定着耧把,由摇耧人操控,确保种子均匀下落。木耧的外侧是两根对称的2米长的耧杆,为套牲口拉耧而制。
    父亲是耩麦的好手,我常见他在肩膀上围一个白色帆布垫肩,扛着木耧,沐浴着朝霞走向田野。父亲在耧把中间系一个小铃铛,摇动耧把开耩时,麦种就伴着铃铛的声音匀称地进入温暖的土地。父亲的两只眼睛盯着耧斗内的麦种,靠扭腰摆臀来完成耩麦程序。此时,耧铃的响声悠扬地飘在田野的上空。
    如今,耩麦时节又到了,父亲却不能再摇耧把了,他永远和麦地为伴,守望着麦田。麦子成熟了收割,收割后又耩上,如四季轮回,日月更替。收留了我们汗水、困苦、笑容、眼泪的麦地,又一个轮回,正在张弛有序地进行……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骨科医院)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