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守护生命最初的光亮 |
| |
□李炎姬
人生有无数个岔路口,我最坚定的选择,就是穿上白大褂,走进妇产科——这个被称为“生命起点”的科室。转眼之间,作为一名妇产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学员,我已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度过一年的时光。这是我医学生涯的新起点,更是对当初选择的郑重作答。 回想当初,我毅然踏上漫漫学医路,遵从内心选择了妇产科。上高中时,读了“万婴之母”林巧稚的故事。林巧稚冲破“女性不能拿手术刀”的偏见,选择了这条曾被视作“没前途”的路,一生扎根医学研究。那句“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的座右铭,让我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原来真正的选择,从来不是追逐光,而是成为光。 妇产科是我住培轮转的第一个科室。初入临床时,陌生的医嘱系统、患者家属焦灼的询问、应对突发状况时的手忙脚乱,常常让我手足无措。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尽职尽责的老师和同事。在我迷茫时,他们手把手教我梳理病历,在手术台前轻声提醒我操作要点。 老师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周的疑难病例讨论、培训前,我们总会提前学习相关文献与指南。记得我第一次值夜班时的一台急诊手术:一个女孩因卵巢畸胎瘤扭转导致剧痛而被收治入院,老师带我走进手术室。在腹腔镜屏幕里,囊肿在老师操作下复位。那一刻的忐忑与震撼,让我懂得了选择妇产科的意义。这里不仅有新生的喜悦,还有与死神赛跑的使命。老师总能抽丝剥茧找到病因,在危急关头果断出手,使患者化险为夷。这不仅是医术的展现,还是对生命的敬畏。 我的导师郭瑞霞,更让我读懂了“仁心”二字的意义。她为贫困患者精打细算医药费,为远道而来的患者细致安排检查,对年轻患者如家人般的叮嘱,都是对医者仁心的生动注解。 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个参与管理的患者,她是一名慈祥的退休中学教师。在陪伴她去手术室的路上,她看出来我有点儿紧张,于是与我攀谈甚久,具体内容我已经忘记,依稀记得都是鼓励我的话语。此刻,我觉得理想的医患关系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我们相互照亮了彼此,相互给予彼此心灵上的支持。 我经常跟随老师查房或坐诊后,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和相处。老师用真心、耐心、爱心去关怀每一位患者,为无数个家庭带去希望,赢得患者和患者家属的信任。老师高尚的医德深深感染了我,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也许多年之后,我虽然始终对医学保持热爱,但是可能再也不会有此时这样鲜明的感触了。因此,我尽力使这些感触铭记于心,有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我期望这些经历,能在我感到迷茫时给予我坚持下去的力量,也希望自己能在未来的困难中不断成长。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选择医学,是选择与生命同行;选择妇产科,是选择守护生命最初的光亮。当住培结束,我翻开这本日记时,一定会带着老师的教诲与患者的嘱托,拍拍肩上的风尘,迎着骄阳继续前行。毕竟,每一次选择的终点,都是下一段坚守的起点。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