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推拿能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吗
脊柱骨折患者的居家护理
你了解影像学检查吗
如何区分心脏病与肺病
警惕前列腺增生信号
手术室里的“温度保卫战”
1
11 1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手术室里的“温度保卫战”
 


□张爱东

手术室是现代医学的“核心战场”,但是许多患者在术后回忆时,常提到一个共同的感受——冷。这种寒冷并非错觉,而是手术室环境、生理反应与医疗操作共同作用的结果。
手术室环境:低温的必然选择
手术室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极为严格。根据国际标准,手术室温度通常维持在20摄氏度~25摄氏度,湿度控制在40%~60%。这一设定并非为了“冷酷”,而是基于多重医学考量。
抑制细菌繁殖 低温环境可减缓微生物的活性,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保障设备稳定 精密仪器(如麻醉机、监护仪)对温度敏感,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仪器性能出现波动。
减少人员出汗 医务人员穿着无菌手术服,低温可避免汗液污染手术区域。
然而,这一环境对完全暴露且无法自主调节体温的患者而言,直接导致热量快速流失。
麻醉药物
全身麻醉会显著干扰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
血管扩张 麻醉药物使外周血管舒张,体表热量通过皮肤散失的速度加快。
代谢抑制 在麻醉状态下,身体产热能力下降约30%,而手术操作本身(如切开组织)也会带走局部热量。
体温感知障碍 患者失去意识后,无法通过颤抖等自主反应维持体温,导致热量持续流失。
研究结果显示,全身麻醉后1小时内,患者的核心体温平均下降0.5摄氏度~1.5摄氏度,且下降速度与手术时长正相关。
手术操作
在手术过程中,多项操作会加速患者体温下降。
脏器暴露 在开腹、开胸等大手术中,内脏器官直接暴露于空气中,每小时可降低约0.5摄氏度。
液体输注 未经加温的液体经静脉输注(如晶体液、血液制品)会直接降低核心体温。每输入1升室温液体,体温约下降0.25摄氏度。
消毒剂蒸发 术前皮肤消毒使用的碘附、酒精等液体挥发时,会带走皮肤表面热量。
身体反应
当体温降至36摄氏度以下时,人体会启动一系列应激反应。
凝血功能下降 血小板活性降低,增加术中出血风险。
药物代谢减缓 麻醉药物和抗生素的半衰期延长,可能影响术后苏醒和感染控制。
寒战反应 术后苏醒期,患者可能因体温过低出现不自主颤抖,进一步增加耗氧量和心脏负担。
应对策略
主动加温设备
充气式加温毯:通过循环热水或空气,覆盖患者非手术区域。
液体加温器:将输注的液体预热至37摄氏度左右。
辐射加温灯:用于局部皮肤保温(需要避免灼伤)。
环境优化
手术室门禁管理,减少人员频繁进出导致的温度波动。
提前预热手术台,缩短患者接触冷金属表面的时间。
监测与干预
持续监测食管或鼻咽温度,当体温低于36摄氏度时,立即启动加温措施。
对新生儿、老年人等体温调节能力弱的患者,采取更积极的保温措施。
手术室的低温环境是医学需求与人体生理的博弈结果。通过精准的环境控制、麻醉管理、操作规范及加温技术,现代医疗已能将低体温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正确理解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更能体现“医患共同参与、科学应对”的健康理念。
(作者供职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术室)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