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品
方剂溯源 茵陈蒿汤最早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书中对茵陈蒿汤的记载为“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明确了方剂的适应证与核心病机,为后世应用该方奠定了理论基础。 成分解读 茵陈蒿汤由茵陈蒿、栀子、大黄3味中药组成。茵陈蒿为君药,善清利湿热、退黄疸,是治疗黄疸的要药,能直达肝胆,促进湿热之邪从尿液排出;栀子为臣药,味苦,性寒,可清三焦湿热,尤其擅长清利肝胆及下焦湿热,既能辅助茵陈蒿增强清热利湿之力,又能通利小便,引导湿热之邪外泄;大黄为佐药,味苦,性寒,沉降下行,能泻下通便、清热泻火,可将体内瘀积的湿热之邪通过肠道排出去,同时兼具活血化瘀之功,有助于改善肝胆瘀滞,促进黄疸消退。三药相辅相成,以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为核心,栀子清利三焦助湿热排泄,大黄泻下通腑导瘀热外出。三者配伍,共奏清热利湿、退黄通便之功。 适应证 茵陈蒿汤主要适用于湿热黄疸(阳黄证),临床辨证需要满足以下特征。 黄疸表现 身目俱黄,颜色鲜明如橘子色。这是与寒湿黄疸(阴黄,颜色晦暗)的主要区别。 全身症状 常伴有发热(或自觉身体灼热)、口苦、咽干、心烦、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等湿热内蕴的表现。 大小便与汗出 小便短赤(颜色深黄,尿量减少),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爽。部分患者可出现“但头汗出,身无汗”的症状(因湿热郁闭,汗液仅能从头部排出)。 舌脉特征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此为湿热内盛的典型舌脉。 临床应用 在现代医学中,茵陈蒿汤可用于治疗符合上述中医辨证的疾病,如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伴有黄疸者)、胆道感染、肝硬化伴黄疸(湿热证型)等。所有应用都需要在中医辨证指导下进行,确保证药相符。 禁忌证 茵陈蒿汤的应用,需要与寒湿黄疸(阴黄)、湿热轻证、湿热兼表证加以区分。以下情况需要慎用或忌用。 寒湿黄疸(阴黄)者忌用 茵陈蒿汤药性苦寒,会损伤阳气、加重寒湿,导致黄疸迁延不愈,甚至引发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脾胃虚寒者慎用 若患者平时有胃脘冷痛、大便溏薄、食欲不振、畏寒怕冷等脾胃虚寒表现,使用茵陈蒿汤可能加重脾胃损伤,需要配伍温中健脾药物(如干姜、白术等),或根据病情改用其他方剂。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茵陈蒿汤中的大黄有泻下及活血化瘀作用,可能影响胎儿稳定,或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茵陈蒿汤;必须使用时,需要在医生评估利弊后,严格控制药物剂量。 黄疸日久伤阴者慎用 若患者的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已经出现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皮肤干燥等阴液损伤的临床表现,茵陈蒿汤的苦寒之性可能进一步耗伤阴液,需要配伍滋阴药物(如麦冬、生地等),或调整方剂组成以兼顾阴液。 无实热瘀滞者忌用 若患者无明显湿热、瘀积表现(如黄疸颜色不鲜明、大便溏薄、舌淡苔白等),误用茵陈蒿汤会破坏机体的阴阳平衡,引发不适。 茵陈蒿汤是中医方剂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清热利湿方剂,自问世以来,始终是治疗湿热黄疸的核心方剂,被历代医学家广泛应用并不断验证其疗效。时至今日,茵陈蒿汤仍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典范之一。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