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阵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药陈用”的年限探析
中医辨治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三十三茵陈蒿汤
1
11 1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辨治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李振强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属于中医“附骨疽”范畴。该病多由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发展而来,以溃疡面久不愈合、脓液清稀淋漓不尽、形成窦道为主要特点,且患部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探针探查常能触到粗糙的死骨。本病每因劳累或外感诱发或复发。西医治疗多采用手术治疗,轻症进行刮骨术,重症则需要截肢,配合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临床接受度低。笔者在临床中对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开展辨证分型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古方今用
病久必虚,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病程迁延,易耗损人体正气,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此时,无论局部病灶引发的气血亏虚,还是机体虚衰诱发的本病,均需要补气生血、调补正气,使邪气自除,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善补气血者,当以健脾为要。脾居中州属土,主运化,能灌溉四旁,若中土不足则诸病丛生。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针对脾气虚弱引发的疾病,创立补脾之法以安五脏。脾在五行属土,居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即中气。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言:“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营卫失守,诸病生焉。”由此可见,脾气健则营卫和,营卫和则百脉通,方能充达四肢百骸。肝在体合筋,肾在体合骨,且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充足则脾气健运,三者互为因果;脾气健则肌肉生长,疮口得以愈合。在临床中,笔者多采用当归建中汤加味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效果显著。
杨某,男,20岁,自诉患慢性骨髓炎3年有余,曾在某医院治疗无效后,转入某大医院接受刮骨治疗,术后伤口刚愈合数日,旁边又出现一个鸡蛋大小的肿块,医生建议患者进行高位截肢术。患者心生恐惧,后经人介绍前来就诊。患者面色无华,神疲懒言,两目无神,纳食不佳,腹中胀满,口干不寐,连续6天未排便;股部中段外侧有一处疮面塌陷,周围皮色晦暗无光泽,流脓清稀且伴有臭味,自觉疼痛较轻且酸楚明显;测体温37.5摄氏度,活动后体温升高;舌淡、苔白稍黄腻,脉虚细。此病虽然繁杂,但是核心病机为气虚:腹中胀满乃中气不足、气机运行不畅所致;气虚则血运无力,故面色无华;气虚致血亏,大肠失于濡养,故大便不下。结合舌脉,辨证为中气不健、运化失职,仍从脾气虚论治,当归建中汤加黄芪、党参、酸枣仁。患者服用3剂后,诸症减轻。笔者观察到患者疮面脓液由清稀转为黄稠,此为正气来复之象。效不更方,笔者让患者继续服用15剂,配合自制乾坤膏外敷疮面,以托毒生肌、促进死骨排出。该患者经当归建中汤内服、乾坤膏外敷,治疗1个多月后痊愈。3年后随访,患者未复发,且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育阴潜阳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同源。在临床中,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均会损伤筋骨,导致肝肾亏虚;真阴亏虚又必致各脏腑阴津不足。脓液由血肉腐化而成,长期流脓易耗伤正气,可引发五脏失和、全身阴津亏乏,最终出现阴阳两虚证候,即“阴损及阳”。
张某,23岁,因婚后房事过度,又卧露受寒,寒邪侵袭骨骼而发病。疾病初起时,患者自觉局部不适,因忽视未及时就医,待就诊时已出现肿胀、溃破流脓,气血阴津严重耗损。症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咽干口燥,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股部内侧有一窦道,探针探查至寸深患者亦无明显痛感;疮口脓液虽然不多,但是患肢细短无力,夜间常有筋脉挛急;舌红、少苔,脉细数。笔者分析认为,本病实属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相互滋生,肝阴虚可下及肾阴致肾阴不足,肾阴不足又不能上滋肝木致肝阴亦虚,故出现两脏阴液亏虚的共同表现。笔者将左归丸改为汤剂,加黄芪、连翘,让患者先服2剂。患者服药后诸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患者继续服用汤剂,同时用麻油黄蜡蜂蜜膏外敷疮口。不久,患者即告知病愈。
本证由真阴不足、精髓内亏所致,故见头目眩晕、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耳鸣健忘、盗汗等症状。方中重用熟地,滋肾养阴;枸杞子,益精明目;山茱萸,涩精敛汗;龟甲胶、鹿角胶,为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胶偏于补阳,龟甲胶偏于补阴(若无龟甲胶,可用阿胶替代),两胶合用可益精填髓,体现“阳中求阴”之义,因阴阳互根,阴得阳助则生化无穷。菟丝子、牛膝,能强腰膝、健筋骨;山药,可滋益脾肾。诸药配伍,共奏滋肾填阴、育阴潜阳之功,使元阴充盛、肝阴自足,从而实现阴平阳密,清除阴虚内热之象。加用黄芪、连翘,既能清热解毒,又可防止余毒未尽、留邪为患。外用麻油黄蜡蜂蜜膏,可润肤生肌,促进脓液及死骨排出,故获良效。
 (作者供职于唐河县源潭镇卫生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