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阵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药陈用”的年限探析
中医辨治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三十三茵陈蒿汤
1
11 1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药陈用”的年限探析
 


□张伟娜  于立伟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按照中医药理论,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临床,其保质期问题是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中药饮片标签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保质期标注自2025年8月1日起施行。那么,中药饮片的保质期究竟多久呢?“中药陈用”何所起
“中药陈用”的表述,在成书于汉代的中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同时,提及“粟米……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另有《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九节》记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其中,关于“三年之艾”的主流观点,被解读为陈化三年的艾叶。
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6味宜陈用的药物:“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其后,唐代《新修本草》明确提出:“狼毒与麻黄、橘皮、半夏、吴茱萸、枳实为六陈也。”从官方角度确立了“六陈”概念。
金代医学家李东垣在《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中,将前人关于“六陈”的经验编成“六陈歌”:“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齐。”进一步扩大了“六陈”的影响,且传承至今。可见,古人已经意识到中药的新陈差异,并总结出部分药物陈化后效果更佳的规律。
明代医学家杜文燮在《药鉴·新刻药鉴卷之一·六陈药性》中,在记录“六陈”的基础上收录了其他陈药:“枳壳陈皮并半夏,茱萸狼毒及麻黄,六般之药宜陈久,入用方知功效良。陈皮须用隔年陈,麻黄三载始堪行。大黄必用锦纹者,不过三年力不全。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芫花本是阴中物,不怕如丝烂似绵。”提出了不同药物陈化时长与功效的关联。
“中药陈用”为何因
关于使用陈药的机理,明代医学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卷一·本草药论》中记载:“用新者速其功,用陈者远其毒。”认为药物陈用可降低毒性(偏性)。
中医经典治痰名方“二陈汤”中就用到两味陈药。明代医学家肖京在《轩岐救正论·卷三·药性微蕴·陈皮半夏》中记载:“恐概用橘红半夏二陈之属,则徒耗损真气。故先哲以六物必用陈者,政为新性暴烈泄真之故耳。”解释了新药性燥烈,陈用可缓和其燥性。
清代医学家张秉成在《本草便读》中就有“用药法程”的论述:“凡用药有宜陈久者,有宜新鲜者。陈者取其烈性渐减,火性渐脱。新者取其气味之全。”进一步验证了陈药可缓和燥性的观点。
“中药陈用”陈多久
古人认为,部分药物经陈化后临床效果更佳。那么,药物通常需要陈化多久呢?笔者查证,古籍记载的陈化时长从一二年到千年不等,具体实例如下。
1年~2年者 “天火丹……宜一二年羊油熔化,调羌活末涂之”(《疡医大全·卷三十·幼科诸疮部·赤游丹门主论》)。“治狐臭方,以白灰用隔一二年陈米醋和敷腋下”(《养生通论·香奁润色·身体部》)。“陈曲(六两炒)用一二年陈者,新者发热不可用”(《丹溪治法心要·卷二·泄泻·第二十二》)。“炼人中白法……如此一二年,或多年更妙……愈陈愈妙”(《重楼玉钥·卷上·附走马牙疳证·神功丹》)。“山蜜多石中、古木中,经一二年得者,气味纯厚。《衍义》云:蜡取新,蜜取陈也。新收者稀黄,经久则白而砂”(《医学入门·内集·卷二·本草分类·食治门·米谷部·蜂蜜》)。其中,人中白的陈用是使腥膻气减弱,新采收的蜂蜜水分较高,陈蜂蜜水分较低、浓度较大。
2年~3年者 “大瓜蒌,十枚,隔二三年陈者,尽去其皮,留穰子,约有半升许,用砂盆研细如粉”(《洪氏集验方·卷二·痈疽·灵宝膏》)。“人中白,丹溪云:能泻肝火,降阴火。须置于风露下,经二三年者始可用”(《本草发挥·卷三·人部》)。“士材曰,入药当用米造,二三年陈者”(《要药分剂·卷九·涩剂·醋》)。
3年~4年者 “治中满臌胀,陈葫芦一个,要三四年者佳”(《医学从众录·卷六·胀症·脉象》)。“因服轻粉口破……以三四年陈酱,化水时时含漱”(《奇效简便良方·卷一·口鼻》)。“制人中黄法……总非浸过三四年不可,愈久愈妙”(《验方新编·卷十九·小儿杂症·稀痘各方》)。
4年~5年者 “以新蚕豆壳四五年陈者炒”(《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诸谷部·蚕豆壳》)。“根本甚大,伐之四五年,木皆朽散,唯中节坚贞芬香独存,取以为香”(《证类本草·卷第十二·沉香》),此处指沉香需要待木桩砍伐四五年后才适合采集使用。
5年~7年者 “升药为外科要药,不能不用,然总宜陈至五年、七年者方可用,且须少用为妙……往往有疮未愈,而升药热毒攻入腹内,以至口干、喉破者,人多不知也”(《串雅内外编·串雅内编·卷二·截药外治门·红升丹》),文中明确记载红升丹需要陈化5年~7年,并警示其毒性风险。“慢脾惊风,活脾散……用六年东日照处壁土煎汤调下”(《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兽之一·羊》)。“猪脂当用七年以上者,若无,但用陈者亦得”(《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一·诸疮肿门·久癣·定粉膏》)。
7年~8年者 “人胞衣……藏器曰:此乃衣埋地下,七八年化为水……南方人以甘草、升麻和诸药,瓶盛埋之,三五年后掘出,取为药也”(《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二十二·一十种陈藏器余》),此处指人胞衣的炮制与取用需要三五年或七八年。
10年及以上 “雷公云,凡使,勿误用灶下土。其伏龙肝,是十年以来灶额内火气积,自结如赤色石……”(《证类本草·卷第五·伏龙肝》)。“灶中土,用十余年者”(《是斋百一选方·卷之二·第三门·治翻胃单方》)。“浮子,系羊角所造,有五色,唯白者入药。佛前十余年者良”“旧琉璃灯底,佛前白者,用三十年者佳,如若难得,十余年者亦可用”(《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器用部·败琉璃》)。“如面膏善藏之,皆十余年不败,久则气愈烈而效愈速”(《叶氏录验方·下卷·治疮肿伤折·神明膏》)。“茶叶,十余年者尤妙”(《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八·通用诸方·药品类第一·收药为济人之先务》)。
数十年至更久 “面性虽热,而寒食日以纸袋盛悬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小麦·面》)。“取数十年旧油印竹灯台,俗名善福”(《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器用部·陈年竹灯盏》)。“数十年古松树上皮,研细末”(《验方新编·卷七·痢疾·多年痢疾》)。“陈棕,七钱,数十年者佳,烧灰存性”(《回生集·外症门·胎元七味丸方》)。
数百年 “治肺痈,用百年芥菜卤,久窨地中者”(《神农本草经疏·卷二十七·菜部上品·芥》)。“用百年茅屋厨中壁土为末”(《本草纲目·第七卷下·土之一·东壁土》)。“何首乌……真仙草也,五十年者如拳头大,号山奴……一百年者如碗大,号山哥……二百年如斗栲栳大,号山翁……三百年者如三斗栲栳大,号山精”(《神农本草经疏·卷十一·草部下品之下·何首乌》),此处描述了何首乌的生长年限与药效关联。“郡中一人病腹痛……翁曰,此非姜附证,若得数百年石灰投之,当立起”(《辨疫琐言·李翁医记·下》),文中记载有人携带山西大同地区的数百年石灰入药,患者果然痊愈,是陈药治病获良效的案例。“时珍曰,古文钱,但得五百年之外者即可用”(《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古文钱》),按李时珍所言,古文钱需要500年以上方可入药,以其所处年代推算,北宋以前的古币符合要求,如今则以李时珍所处年代之前的古币为宜。
千年 千年人参、千年灵芝、千年何首乌等,多见于神话故事;千年健、万年青仅为药名,与年限无关;但是,古籍中确有药物需要陈化千年的记载,此处“千年”实则为“陈久为佳”的表述。如“千年石灰一两,生熟白矾五钱,共末”(《奇效简便良方·卷二·胸胃心腹·九种心胃痛》);“仙家有贮石莲子及干藕经千年者,食之到妙矣”(《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三·上品·藕实茎》)。
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陈药年限多为口语化表述,如“一二年”“二三年”“十余年”等,也有“陈者良”“陈年”“远年”“经年”等无法确定具体范围的描述。
综合前人观点可知,药物陈化年限一般在1年~5年,部分药物则需要更久。目前,相关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是仍然需要医药工作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去粗取精,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以服务临床。
传统陈药有哪些
依据《中华医典》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数百部医药文献的检索,初步整理出一部分需要陈化使用的药物,明细如下:酒、醋、石灰、橘柚、枳壳、枳实、枸橘、香园、芜荑、榆荚、大枣核中仁、白油麻、棕榈叶柄、棕榈子、芥菜籽、蜀葵子、木瓜、槐实、槐花、芫花、艾叶、香薷、面、小粉、仓米、小麦、粳米、粟米、神曲、陈曲、红曲、雨前茶、六安茶、细陈茶、荆芥、广皮(广陈皮)、桃仁、猪脂、大瓜蒌、发髲、阿胶、牛皮胶、田螺壳、五倍子、天南星、石灰、胆星、赛桂香(砂仁)、龙眼、山萸肉、榧子、橄榄(陈者亦可用)、松子、麋鹿二角胶、皂角刺、乌骨雄鸡(三年陈者,竹刀杀之)、野猪黄、墨、百草霜、三年陈蒲、雨水、茵陈蒿、白刺(又名棘刺,即酸枣树针)、蒸饼、兰熏、火腿骨、年糕、冬菜卤汁、芥菜卤汁、竹灯盏。
另外,部分药物的“陈”指生长年限,如“乌骨雄鸡(3年陈者,竹刀杀之)”,即养殖3年的乌鸡,非保存3年;部分药物因经济社会发展已被弃用,部分药物仍在沿用。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收录清代医学家吴仪洛所著《本草从新》(影印同治庚午孟冬瓶花书屋校刊本),其“总义”(第11页~12页)专门梳理古代陈药:“用药有宜陈久者(收藏高燥处,又必时常开看,不令霉蛀),有宜精新者。如南星、半夏、麻黄、大黄、木贼、棕榈、芫花、槐花、荆芥、枳实、枳壳、橘皮、香栾、佛手柑、山茱萸、吴茱萸、燕窝、蛤蚧、砂糖、壁土、秋石、金汁、石灰、米、麦、酒、酱、醋、茶、姜、芥、艾、墨、蒸饼,以及诸曲、诸胶之类,皆以陈久者为佳,或取其烈性减,或取其火气脱也。”
吴门医派影响力深远,相关学者梳理当地炮制技艺并出版《吴门医派中药炮制技艺》,书中记载了十余种陈用药物:陈葫芦、胆星、松花粉(陈松花)、陈棕炭、陈香橼、陈构桔(陈枸橘)、荆芥、陈香薷、陈菔荚(萝卜荚)、陈麦柴(麦秆草)、陈醋、陈酒、陈小粉,还提出成药“枯痔散”需要“放陈二三年备用”,明确中成药有时陈用效果更佳。
笔者查阅《中药大辞典》第二版附录,带“陈”字的药物,共有22种:陈玄(墨)、陈京墨、陈皮、陈橘皮、陈米(陈仓米之异名)、陈仓米、陈廪米、陈棕(同棕榈皮)、陈棕皮、陈瓠壳(陈壶卢瓢之异名)、陈壶卢瓢、陈干菜(干冬菜)、陈柑皮、陈香橼、陈萝卜英、陈火腿脚爪(兰熏)、陈白螺蛳壳、陈冬菜卤汁、陈芥菜卤汁、陈伤子(地下明珠)、陈刺波(薅田麃)、陈知白(何首乌)。其中,陈伤子(地下明珠)据文意应属治疗陈伤宿疾的药物,与“陈化使用”的陈药概念不同,不属于陈药范畴;陈刺波(薅田麃)、陈知白(何首乌)为药物异名,亦非陈药。
通常认为,新鲜药材(尤其芳香类中药)能保全气味,质量更佳,但是《种杏仙方》记载:“赛桂香,即砂仁,和脾胃。坚而陈者,姜汁炒干为末。”可见芳香类药物也存在陈化使用的情况。
(作者供职于于立伟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