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阳 文/图
病例 半年前,李女士在体检时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当时,由于李女士无明显不适症状,专科医生建议定期观察。近日,李女士感到左上腹隐痛伴饱胀感,自行服用胃肠药物,症状有所缓解,但数日后疼痛再次出现并加重。 李女士来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做了系列检查。医生读CT(计算机层析成像)片时发现脾脏占位较前增大,将李女士以脾脏占位性病变收治入院。进一步检查结果提示:脾脏中下部有一类圆形低密度灶,直径约8厘米。考虑脾脏淋巴管瘤可能。 由于病变位置较深,邻近脾门血管,若进行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若完全切除脾脏,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术后感染风险。经过认真评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二科手术团队决定为李女士实施3D(三维)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这种术式既能完整切除病变,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脾组织,维护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较传统腹腔镜手术,3D腹腔镜系统能提供立体、清晰的手术视野,精确显示脾脏血管的走行和分支情况,有利于术中精细解剖和操作,显著降低血管损伤和出血风险。但是,这种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术中需要精确辨认脾脏血管,精细分离脾脏周围韧带,并在保证肿物完整切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脾组织,对术者的技术和经验要求极高。 经过周密准备,手术团队在3D腹腔镜的高清立体视野下,精细分离脾结肠韧带、脾肾韧带和脾胃韧带,充分显露脾门结构,然后借助术中超声精确定位病变边界,沿着预定切除线使用超声刀逐步离断脾组织,妥善处理脾脏血管,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少量正常脾组织。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一天,李女士可进食流质食物并下床活动。术后,李女士恢复良好,未出现创面出血、胰瘘等相关并发症。 讨论 脾脏淋巴管瘤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肿瘤较大或生长迅速时,可能引起左上腹不适、胀痛等症状。 脾脏肿瘤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免疫状态等有关。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1.长期免疫功能异常或低下。 2.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3.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 4.某些感染性疾病如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4型)感染等。 脾脏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 1.手术治疗。对于良性肿瘤如淋巴管瘤、血管瘤、脾囊肿等,可行脾脏部分切除术;对于恶性肿瘤,应根据病情选择全脾切除术或联合其他器官切除术。 2.介入治疗。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选择介入穿刺、动脉栓塞等。 3.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淋巴瘤等对化疗敏感的肿瘤。 4.观察随访,对于小的、无症状的良性肿瘤,可定期随访观察。 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3D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脾脏良性病变的理想选择,其在保留器官功能、减少手术创伤、加速患者康复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