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维楠
牙齿楔状缺损是口腔医学中常见的非龋性牙体硬组织损伤,其典型表现为牙颈(靠近牙龈处)出现口大底小的楔形凹陷。这种缺损不仅影响牙齿美观,更会引发冷热酸甜刺激敏感、咬合疼痛甚至牙折。本文将从解剖结构、机械磨损、化学腐蚀三大维度,科学解析牙齿楔状缺损敏感的根源。
解剖结构:牙颈部的天然薄弱区
牙颈是牙釉质与牙骨质交界区,存在三重结构缺陷。
覆盖量不足:约60%人群的牙颈部由牙骨质覆盖牙釉质,30%为牙釉质与牙骨质端端相接,10%存在牙骨质与牙釉质分离(牙本质暴露)。这种解剖差异导致牙颈部抗磨损能力显著低于牙冠部。
牙釉质厚度锐减:牙颈部釉质厚度远薄于牙冠部,在长期咀嚼或刷牙摩擦中更易磨损。
应力集中效应:牙齿在咀嚼时,牙颈部承受的拉应力是牙冠部的2倍~3倍,这种力学特性更易造成牙颈部的疲劳损伤。
机械磨损:错误刷牙的累积损伤
使用硬毛牙刷横向刷牙且力度较大,是导致楔状缺损的重要机械因素。
这种机械磨损会逐渐破坏牙釉质,导致牙本质小管暴露,像“小喇叭”一样将外界刺激直接传导到牙髓,从而引发牙齿敏感。
化学腐蚀:酸性环境的双重攻击
牙颈部处于特殊的微生态环境中,面临双重酸蚀风险。
内源性酸蚀:胃食管反流患者或者经常呕吐者,其唾液pH值(氢离子浓度指数)可低于3.5,持续接触会加快牙颈部的损伤。
外源性酸蚀:碳酸饮料、水果、醋,以及某些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或阿司匹林咀嚼片等),还有某些酸性工作环境的职业暴露,这些外界因素长期积累会降低牙体组织硬度,使牙颈部抗磨损能力下降,形成“腐蚀-磨损”的恶性循环。
敏感的连锁反应机制
当楔状缺损突破釉牙本质界后,意味着坚固的外层盔甲(牙釉质)被彻底攻破,柔软的牙本质完全暴露,会触发三重敏感机制。
前期冷热酸甜刺激导致牙本质小管内液体流动,刺激牙髓神经末梢,引起短暂尖锐的敏感。中期Aδ神经纤维直接暴露于口腔环境,刷牙、触碰等机械刺激引发更强烈持久的敏感。后期当缺损进一步加深,通过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传递至牙髓,即使没有刺激也可能出现疼痛。
科学防护策略
针对楔状缺损敏感的防护需构建三维防护体系。
机械防护:采用改良Bass刷牙法(选择软毛牙刷及含氟抗敏牙膏,呈45度角放于牙齿牙龈交界处,小幅水平震颤)。
化学防护:减少摄入酸性饮食频率,用吸管代替直饮,并及时用清水漱口,30分钟后再刷牙,避免釉质软化期机械损伤;胃食管反流者需睡前2小时禁食,保持头高脚低位睡眠。
医学干预:轻度缺损者可进行激光或化学脱敏治疗,封闭牙本质小管;中重度缺损者可进行高强度树脂充填+牙冠修复,防止牙折;夜磨牙者可睡觉佩戴软质颌垫。
牙齿楔状缺损敏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防治需要从解剖认知、行为矫正到医学干预系统管理。通过科学防护,有效阻断“磨损-腐蚀-敏感”的恶性循环,维护牙齿长期健康。
(作者供职于浙江省杭州口腔医院集团未来科技城口腔门诊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