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娟
提到哮喘,很多人会先想到“喘”——患者呼吸时发出明显的喘息声,呼吸困难、胸口发闷。然而,“喘”只是哮喘的典型症状之一,并非唯一症状。正确认识哮喘是有效管理疾病的第一步。
哮喘症状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症状多样且隐匿。除了常见的喘息、气促,还常有反复咳嗽,尤其在夜间、清晨或运动后加重,部分患者仅表现为干咳,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胸闷也是常见症状,患者感觉胸口受压、呼吸困难,有时会被误认为心脏问题。儿童哮喘患者可能频繁揉鼻子、打喷嚏、清嗓子,或者在玩耍时突然大口喘气。这些表现常被误认为孩子“体力差”。
为什么哮喘症状如此多样?这与气道炎症的程度、气道狭窄的位置以及个体差异有关。一些患者的气道炎症较轻,主要表现为气道敏感性增加,接触冷空气、花粉或粉尘等刺激物时出现咳嗽症状而不是喘息。而儿童由于气道较细,轻微的狭窄就可能导致明显的呼吸不适,但不一定会有典型的喘息声。
科学诊断
由于哮喘症状易与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仅凭症状判断极易误诊。目前,医学上诊断哮喘,需要结合多方面检查综合判断。首先是肺功能检查,这是诊断哮喘的“金标准”,通过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支气管激发试验,能检测气道是否存在高反应性;其次是过敏原检测,明确是否存在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等致敏原,帮助判断哮喘的诱发因素。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医生还会结合病史(如是否有过敏史、家族哮喘史)、用药反应等进行综合评估,避免漏诊和误诊。
规范治疗与预防
哮喘虽然无法根治,但是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大多数患者能实现“临床控制”,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治疗哮喘的核心是长期坚持使用控制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减少气道炎症,降低急性发作风险;在急性发作期,则需使用缓解药物(如沙丁胺醇)快速缓解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患者在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这是哮喘治疗中的常见误区。
预防哮喘发作同样重要。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例如定期清洁家居,减少尘螨滋生,在春秋花粉浓度高时减少户外活动;同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诱发哮喘。此外,规律运动可以增强肺功能,但应避免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进行剧烈运动。
走出认知误区,重视早期干预
很多人对哮喘存在“只有喘才是大病”的错误认知,认为偶尔咳嗽、胸闷无须在意,这种观念往往延误治疗。事实上,哮喘早期干预效果更好,若长期忽视,反复的气道炎症可能导致气道结构改变,出现气道重塑,使治疗难度增加,甚至影响肺功能。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若出现反复咳嗽、胸闷、喘息等症状,尤其是症状与接触刺激物、运动、情绪波动相关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