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长途坐车需警惕肺栓塞
哮喘不是“喘”,科学认识是关键
超声报告正常,就意味着没病吗
中医外科治疗疥疮
家庭消毒,你做对了吗
“小中风”不重视,小心变成“大中风”
牙齿楔状缺损敏感的根源
1
11 1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小中风”不重视,小心变成“大中风”
 

 

□郭力

    生活中,有些人会突然出现头晕、手脚麻木、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可没过几分钟又自行缓解,便以为是“小毛病”不当回事。殊不知,这很可能是“小中风”发出的“预警信号”。“小中风”医学上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若不及时干预,短期内进展为“大中风”(脑梗死)的风险极高,要提高警惕。

    认清“小中风”:持续时间短,危害不小

    “小中风”是由于大脑局部血管暂时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短暂缺血缺氧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其最大特点是症状持续时间短,通常仅几分钟到1小时,且不会留下明显的后遗症,因此容易被忽视。

    “小中风”绝非小事,它与“大中风”有相同的发病基础——脑血管狭窄、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出现“小中风”意味着脑血管已经存在明显病变,是身体发出的“中风预警”。有关数据显示,发生“小中风”后,1个月内发生“大中风”的风险为4%~8%1年内发生“大中风”的风险高达12%~14%,而5年内发生“大中风”或心肌梗死的风险超过30%。因此,“小中风”是预防“大中风”的关键窗口期,绝不能掉以轻心。

    快速识别:记住120”原则,及时捕捉信号

    “小中风”的症状与“大中风”相似,但持续时间较短。快速识别症状是抓住干预时机的关键,可通过“120”原则判断:

    1”看:观察面部,是否出现单侧口角歪斜、面部不对称、流口水等症状。

    2”查:检查双臂,看是否有单侧肢体无力、麻木,无法抬举或持物不稳的情况。

    0”听:聆听语言,是否说话含糊不清、表达困难,或无法理解他人说话的意思。

    此外,“小中风”还可能伴随突发头晕、单侧视物模糊或发黑、突然剧烈头痛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无论症状是否自行缓解,都应立即就医。

    科学应对:出现症状别拖延,规范干预是关键

    立即就医,明确诊断

    出现疑似“小中风”的症状后,应第一时间前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通过头颅CT(计算机层析成像)、磁共振成像(MRI)、颈动脉超声、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脑血管病变情况,评估中风风险。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

    遵医嘱治疗,控制危险因素

    “小中风”的治疗核心是预防“大中风”发生。医生通常会开具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药物或降脂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稳定动脉斑块。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同时,要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并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吸烟、酗酒、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小中风”进展为“大中风”的重要诱因,需及时纠正。

    调整生活方式,降低复发风险

    日常应保持清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每天进行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刺激。

    重视“小中风”的“预警信号”,及时就医、规范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大中风”的发生风险。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