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小宏
久坐可能成为致命隐患。在节假日返程等场景中,有人为赶行程连续驾车或乘车数十小时。例如,一名中年女性从云南自驾返回浙江,全程久坐超过40小时。当她在服务区停车准备下车如厕时,刚打开车门便突然面色苍白、意识丧失,随即倒地。经紧急送医抢救,最终被确诊为肺栓塞,所幸经过规范治疗后得以康复。
今天,我就和大家谈谈什么是肺栓塞,以及生活中如何预防这种致命性疾病。
什么是肺栓塞
肺栓塞是体循环栓子脱落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发肺循环障碍的急危重症,致死率、致残率较高,若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70%~8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旅行时发生的肺栓塞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不仅限于飞机,大巴、火车、长途自驾等场合也可能出现。其主要诱因是久坐导致腿部弯曲、活动受限,使下肢静脉血流减慢,再加上饮水减少导致血液浓缩、黏稠度升高,双重因素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血栓脱落随血流上行阻塞肺动脉,就会引发急性肺栓塞。
肺栓塞有哪些典型表现
肺栓塞的症状多样,部分表现可能较为隐匿,容易与感冒、疲劳等常见不适混淆,但以下几种需重点警惕:
呼吸困难:突发呼吸不畅,尤其在活动后症状明显加重,休息后可稍有缓解。
胸痛:疼痛突然发作,多表现为刺痛或钝痛,且在咳嗽、深呼吸时疼痛感明显加剧。
晕厥:这是许多肺栓塞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常因脑部供血不足导致,需高度重视。
咯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咯血症状,多为少量鲜红色血痰。
其他全身症状:如突然不明原因的虚脱、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头晕等。
哪些人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以下人群因生理状态或生活习惯等因素,发生肺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
久坐不动、长期卧床者;患有心房颤动的人群;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肥胖人群;老年人;肿瘤患者,尤其是晚期或接受化疗的患者;接受过下肢手术、骨科大手术的人;有家族遗传性高凝血症的人群;妊娠及产后女性,因激素变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血栓风险。
长途旅行时,如何科学预防肺栓塞
针对长途旅行中的潜在风险,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肺栓塞发生风险:
主动活动下肢: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时,每30分钟~60分钟起身活动一次;若不便起身,可在座位上踮脚尖、转动脚踝、屈伸膝关节。通过腿部肌肉的收缩与放松,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避免血液瘀滞形成血栓。
合理补充水分:旅行中保持规律饮水,建议每小时饮用100毫升~150毫升温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避免因减少如厕次数而刻意缺水,防止血液浓缩导致黏稠度升高。
注意衣物穿着:避免穿过紧的袜子和衣物,减少对下肢静脉的压迫,帮助血液回流。对于高危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穿戴医用二级压力弹力袜,预防静脉血液瘀滞。
旅行前后调整状态:旅行前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旅行中避免久坐时交叉双腿,尽量保持腿部自然放松;旅行后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不适,及时休息并观察,若症状持续需及时就医检查。
(作者供职于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