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福学
拿到“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的报告,很多人会松一口气,认为身体完全健康。然而,超声检查并非“万能神探”,超声报告正常并不代表身体没有问题。超声检查有其固有的技术局限,部分疾病在早期或特殊阶段可能无法被识别。只有正确认识超声检查的局限性,结合自身情况综合判断,才能全面维护健康。
首先,超声检查的原理决定了其对某些组织和病变的显示存在局限。超声依靠声波反射成像,对气体、骨骼、肺组织等密度较高或能强烈反射声波的结构显示效果较差。例如,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癌早期)因肺内充满气体,超声难以穿透,无法清晰显示病灶;颅骨内的脑组织病变,也因颅骨的遮挡,超声检查通常不作为首选;胃肠道内的病变,由于胃肠内气体和内容物的干扰,超声对黏膜病变的识别能力远不及胃肠镜。因此,若怀疑这些部位存在问题,仅靠超声检查正常不能排除疾病,需进一步选择CT(计算机层析成像)、胃肠镜等其他检查手段。
其次,疾病的发展阶段直接影响超声检查的检出率。许多疾病在早期或潜伏期,病灶体积微小(如小于5毫米的肿瘤、早期肝硬化),形态尚未明显改变,超声图像上可能无异常表现,导致漏诊。以肝癌为例,直径小于1厘米的微小肝癌,超声检出率较低,通常需要结合增强CT、MRI或肿瘤标志物检测才能明确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在早期也可能因病灶隐匿,仅靠常规超声检查难以识别。此外,某些功能性疾病,如早期糖尿病肾病、心肌缺血(非器质性病变阶段),超声检查可能显示器官结构正常,但功能已出现异常,此时超声报告正常也不能说明身体无病。
超声报告的准确性受技术因素和医生经验的影响。检查结果与设备分辨率、检查部位和患者体位等因素相关。低分辨率设备可能无法显示微小病灶。若患者体位不当、肠道气体过多或腹部脂肪过厚,会干扰图像质量,影响医生判断。此外,医生的操作经验和诊断水平也至关重要,经验不足的医生可能难以识别不典型病变,导致报告“未见异常”。因此,若有明确症状但超声报告显示正常,建议到上级医院复查或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检查。
超声检查的“正常范围”具有相对性,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参考标准存在差异。例如,老年人的前列腺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等改变,有时被视为“生理性老化”而不被视为异常,但这些可能是疾病的早期表现;儿童的某些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其超声指标与成人不同,若按成人标准判断,可能遗漏异常。因此,解读超声报告时需结合年龄、性别、病史等个体情况,由医生综合评估。
若超声报告提示正常且身体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可将其作为健康档案的一部分,定期进行常规体检即可;若有明确的症状(如腹痛、胸痛、体重骤降等),即使超声报告提示正常,也需及时告知医生,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有慢性病家族史、高危因素人群,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增加针对性检查项目,不能放松警惕。
超声检查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手段,但并非“一查定健康”。正确看待超声报告的局限性,结合自身症状和病史,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检查和评估,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身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昌乐县鄌郚中心卫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