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春鹏
在医学影像学检查中,CT(计算机层析成像)高分辨率和快速成像的特点,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工具。然而,关于CT检查具有辐射的争议始终存在:有人担忧辐射会致癌,有人因恐惧辐射而拒绝检查。事实上,CT检查的辐射对健康的影响需要结合剂量、频率和个体差异综合评估,只有科学认知才能避免过度焦虑。 辐射的本质 CT检查通过X线穿透人体组织,利用不同密度组织的吸收差异生成断层图像。X线属于电离辐射,能破坏细胞内的化学键,导致DNA(脱氧核糖核酸)损伤。但是,这种损伤是否引发健康问题,取决于辐射剂量和暴露频率。 单次检查的辐射剂量 常规CT检查的辐射剂量:2毫西弗~15毫西弗。具体因部位而异:头部CT,约2毫西弗;胸部CT,约7毫西弗;腹部CT,约10毫西弗;增强CT(需注射造影剂),辐射剂量与平扫CT相近,但是需要关注造影剂风险。 安全阈值参考 普通公众年辐射限值:1毫西弗(不包括医疗辐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50毫西弗(5年平均值不超过20毫西弗)。单次CT检查的辐射剂量远低于急性辐射损伤阈值(如皮肤红斑≥2000毫西弗)。 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剂量决定风险 确定性效应(高剂量暴露) 当辐射剂量超过100毫西弗时,可能引发急性反应,如皮肤红斑、脱发或白细胞减少。常规CT检查的辐射剂量极低,此类情况罕见。 随机性效应(低剂量长期暴露) 理论上,电离辐射可能增加癌症的风险,但是风险与剂量呈线性无阈关系(即无安全下限)。不过,实际风险需要结合数据评估。 单次CT检查的致癌风险低于万分之一,远低于交通事故等日常风险。儿童、孕妇对辐射更敏感。儿童进行CT检查,需要严格遵循ALARA原则(合理可行尽量低)。孕妇除非紧急情况,应避免进行CT检查。 累积效应与检查必要性 多次进行CT检查,会导致辐射剂量叠加。例如,一年内接受3次全身CT检查,可能超过50毫西弗的年限值。但是在肿瘤随访、急诊诊断等必要检查中,获益通常远大于风险。医生会通过以下方式优化管理:采用低剂量CT检查方案(如肺癌筛查剂量可降至2毫西弗以下);3个月~6个月以上重复检查,优先选择超声、MRI(磁共振成像)等无辐射检查。 非辐射风险: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 CT检查的潜在危害不仅有辐射,还有一些风险。 造影剂过敏 含碘造影剂,可能引发皮疹、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发生率0.05%~0.1%)。检查前,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过敏史;检查结束后,患者需要留下观察30分钟。 肾功能损伤 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可能加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病情。检查前,患者需要检测肌酐水平;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暂停用药。 心理焦虑 部分患者因恐惧辐射而拒绝接受检查,延误治疗时机。医生应与患者沟通利弊,帮助患者做出理性决策。 科学防护:将风险降至最低 检查前 告知医生病史(如怀孕、肾功能不全、碘过敏史等);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 检查中 听从医务人员的呼吸指令,减少重复扫描。 检查后 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记录检查历史,避免重复照射。 (作者供职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第一医院放射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