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 |
|
□贺娜
在医院里,有一群特殊的“侦探”,他们不穿白大褂穿梭于病房,也不操手术刀直接为患者做治疗,而是每天与显微镜、切片和试剂为伴。他们通过显微镜下的蛛丝马迹,寻找疾病的真相。他们就是病理医生。 严谨的病理诊断流程 病理诊断的起点,是患者体内病变组织的采集。这些标本来源多样化,有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内镜下钳取的病变组织,还有超声引导下穿刺获取的细胞。当标本被送入病理科,一场精细的“加工”之旅便拉开帷幕。 标本要先进行固定处理,福尔马林溶液能迅速穿透组织,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定格,防止自溶与腐败;随后,脱水环节登场,通过不同浓度的酒精逐步置换组织中的水分;接着使用二甲苯等试剂进行透明处理,让组织变得通透;再经过浸蜡,使组织在石蜡中凝固成型,成为便于切片的蜡块。切片时,将蜡块切成厚度3微米~5微米的薄片。切好的薄片贴在载玻片上后,还要进行染色,不同的组织结构颜色不同,为病理医生的观察提供清晰的“地图”。 病理医生的“破案”工具 显微镜是病理医生重要的“破案”工具,它让病理医生能够观察微观世界。普通光学显微镜通过光线的折射和放大,能将细胞放大数百倍甚至上千倍,使病理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胞内的细胞核、细胞质等结构,判断细胞是否发生癌变。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数万倍甚至更高,能够观察细胞内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帮助病理医生诊断一些特殊疾病。 当然,病理诊断并非仅靠一台显微镜就能完成,多种技术手段帮助病理医生更精准地“破案”。 常用的方法是苏木精-伊红(HE)染色,它能让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粉红色。通过这种染色,病理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组织的结构是否紊乱、细胞核是否增大、染色是否加深,从而初步判断病变性质。 当HE染色无法明确诊断时,病理医生会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这项技术利用抗体标记特定的蛋白质,就像给细胞贴上了“身份标签”。例如,某些抗体只在乳腺癌中表达,而某些抗体则专属于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帮助病理医生更精确地分类肿瘤,甚至预测药物的疗效。 分子病理检测也是病理诊断的重要工具。例如,通过检测肺癌组织的基因,可以指导医生使用哪种靶向药物。这些技术让病理诊断从形态学迈向分子水平,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病理诊断的挑战 虽然病理诊断技术日益先进,但是疾病的表现千变万化,病理医生仍时常面临挑战。 “灰色地带”病变 有些病变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比如“交界性肿瘤”,病理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小标本的局限性 穿刺活检的组织往往很小,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整个肿瘤的特性,这时病理医生需要在有限的材料中寻找关键线索。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