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安
在中医看来,骨伤并非简单的骨骼损伤,而是皮肉筋骨同病、气血脏腑失调的全身性问题。中医治疗骨伤遵循“内外兼治、标本兼顾”的原则,通过外敷缓解急症、内服调理根本,二者协同作用,既能快速减轻痛苦,又能促进骨骼修复。 中医治疗骨伤的核心逻辑源于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中医认为,骨骼的健康依赖气血濡养与肝肾支撑——“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骼坚韧;“气血为用”,气血通畅才能为骨骼修复提供养分。一旦发生骨伤,局部气血运行受阻,形成血瘀,进而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形成“标实本虚”的病理状态。因此,治疗需分两步,外敷针对“标”(局部血瘀肿痛),内服调理“本”(脏腑气血亏虚)。 外敷是中医处理骨伤急症的关键手段,核心在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医外敷讲究因时制宜,根据骨伤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方法。骨折或扭伤初期(48小时内),局部脉络受损、气血瘀滞,需用冷敷或含生石膏、大黄、栀子等清热凉血药材的药膏外敷,通过皮肤渗透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防止瘀滞加重;48小时后,瘀血渐凝,此时改用温通类外敷药,如含红花、当归、乳香、没药的药膏或药酒,借助温热之力扩张血管,促进瘀血消散,缓解疼痛。 中医外敷还注重“剂型适配”,针对不同类型的损伤选择合适的制剂。轻度扭伤可用中药湿敷,用活血化瘀的中药煎剂浸湿纱布敷于患处,药物成分直接作用于局部;骨折固定后,常用黑膏药或中药散剂调敷,这类剂型黏性强、渗透性好,能持续释放药效,在固定骨骼的同时促进局部修复。需要注意的是,外敷时若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用。 内服中药则是中医治疗骨伤的根本之策,旨在调理脏腑、补益气血,为骨骼愈合提供内在动力。中医将骨伤愈合分为3期,内服药物需辨证调整。初期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常用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等方剂,通过桃仁、红花、当归等药材疏通气血,清除局部瘀滞,为骨骼修复扫清障碍;中期肿胀消退、疼痛减轻,治疗重点转为“接骨续筋”,选用续断、骨碎补、自然铜、土鳖虫等药材,这些药材在中医典籍中被记载有“促进骨骼愈合”的功效,可帮助断裂的骨骼连接;后期骨骼初步愈合,但患者多有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需用“补肝肾、益气血”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八珍汤,通过熟地黄、枸杞子、黄芪等药材滋养脏腑,增强身体机能,巩固愈合效果,避免出现筋骨酸软、反复疼痛的后遗症。 中医治疗骨伤需遵循科学原则,不可盲目操作。首先,要明确诊断,通过中医“望、闻、问、切”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确定损伤的类型与程度。其次,要辨证施治,对不同体质、不同损伤阶段的患者,用药方案需个体化调整,比如孕妇需避开活血化瘀类中药,儿童用药需减量。最后,要配合康复锻炼,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肌肉收缩训练,促进气血流通,加速功能恢复。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广饶县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