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涛
晨起伸懒腰时颈椎“咔咔”作响,上下楼梯时膝盖发出“咯噔”声,转动手腕时总能听到清脆的弹响……生活中,不少人担心这是关节炎、关节退化的信号,甚至刻意避免关节活动。其实,关节弹响并非都意味着疾病,多数情况下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学会区分生理性弹响与病理性弹响,能避免不必要的焦虑。 从医学角度看,关节弹响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其中生理性弹响占比超过80%,多与关节结构和运动方式有关。人体关节由骨、软骨、滑膜、韧带等组织构成。关节腔内充满具有润滑和缓冲作用的关节液,液体内溶解少量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等)。当关节突然活动时,比如快速屈伸手指、转动腰部,关节腔的容积会瞬间增大,腔内压力骤降,原本溶解在关节液中的气体会形成小气泡并破裂,产生清脆的弹响,这被称为真空现象。关节的真空现象无害。 除了真空现象,肌腱滑动也是常见的生理性弹响原因。关节周围附着许多肌腱,它们如同“绳索”牵引骨骼运动。当关节活动时,肌腱可能在骨头上滑动、移位,或从韧带缝隙中穿过,若瞬间改变位置,就会与周围组织摩擦而产生弹响。比如:久坐后起身时,膝关节处的髌腱滑动会引发“咯噔”声;转动肩膀时,肩袖肌腱在肩峰下滑动可能出现“沙沙”声。这类弹响通常伴随关节活动的顺畅感,没有疼痛、肿胀等不适,也不会影响关节功能,属于身体正常运作中的“小插曲”。 有些生理性弹响与关节摩擦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会出现轻微磨损,关节表面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光滑。在日常活动中,粗糙的关节面相互摩擦,可能会产生轻微的“沙沙”声或沉闷的弹响,比如中老年人走路时膝关节的摩擦音。只要这种弹响不伴随疼痛、僵硬,且关节活动不受限,就无须担心,这只是身体衰老的正常表现,如同皮肤出现皱纹一般,并不代表关节病变。 不过,当关节弹响伴随以下症状时,可能是病理性弹响,需要及时就医。一是弹响时伴随明显疼痛,如上下楼梯时膝盖疼痛难忍;二是关节出现肿胀、发红,触摸时温度升高;三是关节活动受限,如手指无法完全弯曲或伸直;四是弹响频繁出现,且声音逐渐变大、变尖锐。这些情况提示可能存在关节炎、腱鞘炎、半月板损伤等疾病,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加重关节损伤,影响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待生理性弹响呢?首先,不必刻意避免关节活动,适当运动能促进关节液循环,维持关节的灵活性,如散步、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其次,注意关节保暖,寒冷可能导致关节周围肌肉紧张,加重弹响不适感。最后,控制体重。体重过重会增加膝关节、髋关节等负重关节的压力,加速软骨磨损,诱发病理性弹响。 学会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弹响,科学呵护关节,能让身体保持健康。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