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君
秋季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日常调理和预防,可有效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合理饮食,滋阴润肺 秋季气候干燥,易伤肺津。中医认为“肺喜润而恶燥”,因此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原则。可多食用以下食物: 白色食物:中医认为“白色入肺”。白色食物如雪梨、百合、银耳、莲藕、白萝卜等有润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雪梨可生食或炖煮,搭配川贝母、冰糖制成川贝雪梨羹,适合咳嗽痰多者;百合可煮粥或煲汤,如百合莲子粥能宁心安神、润肺止咳。 酸甘食物:秋季宜“少辛多酸”。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乌梅等可收敛肺气,甘味食物如蜂蜜、大枣、糯米等能补益脾胃,二者结合可增强肺脏功能。 温润食物:体质虚寒者可适当食用温润食物如核桃、芝麻、杏仁等,避免食用过于寒凉之物而损伤阳气。 起居有常,顺应自然 保暖防寒:秋季早晚温差大,需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注意颈部、背部和足部保暖。颈部受凉易引发感冒,可佩戴围巾;背部是肺脏的反射区,保持背部温暖有助于增强肺脏功能;足部保暖可通过穿厚袜、睡前泡脚实现。 通风换气:秋季干燥多尘,室内应每天开窗通风15分钟~30分钟,保持空气清新。若遇雾霾天气,可关闭门窗并使用空气净化器。 保持湿度:建议室内空气湿度维持在55%~65%,可通过放置水盆、使用加湿器或悬挂湿毛巾增加湿度,避免呼吸道黏膜干燥。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秋季运动需遵循适度原则,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推荐以下运动方式: 传统功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运动可调和气血、增强肺脏功能。例如,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动作能舒展胸廓,促进呼吸深度。 慢跑与散步:选择空气清新的环境进行慢跑或散步,每次20分钟~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宜。 呼吸训练:练习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力量,提高肺活量。具体方法: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练习5分钟~10分钟,每日2次~3次。 情志调养,保持平和 秋季万物凋零,易引发悲秋情绪,而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中医建议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园艺等,可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情绪;与亲友交流或参加集体活动,避免独处;保证每晚7小时~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耗伤气血。 中医外治,辅助预防 穴位按摩 迎香穴:位于鼻翼两侧,按摩可缓解鼻塞、流涕。 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按摩能疏风解表,预防感冒。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同身寸,按摩可调节肺脏功能。 每日早晚各按摩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中药足浴 用艾叶、生姜、桂枝等中药煮水泡脚,水温40摄氏度左右,浸泡15分钟~20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戒烟限酒,减少对肺脏的刺激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局部防御能力;酒精易生湿热,酿生痰浊。中医建议秋季戒烟限酒,避免二手烟暴露,以减少对肺脏的刺激。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