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我在心病科学会的“细功夫” |
|
□郭慧云 推开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二区病房门的那天,走廊里弥漫着淡淡的艾香,带教老师陈慧贞微笑着接过我的实习手册:“慢慢来,这里的学问藏在听诊器和艾灸条里。”如今一个月过去了,再回首,那些从陌生到熟悉的技能,已成为我的成长印记。 实习第一周,测量血压时,我总是把握不好放气的速度。陈老师便握着我的手,一遍又一遍地陪我练习,耐心地指导:“观察血压值下降的速度,就如同触摸患者的脉搏,要跟随心跳的韵律。”她还教我手绘心脏解剖图,一边画一边讲解:“二尖瓣区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你仔细听,正常的心音如同‘咚哒’声,要是出现杂音,就好似风吹过缝隙的声响……” 后来,学习查看心电图时,陈老师用红色笔圈出P波(心电图中代表左右心房激动的除极波)、QRS波(心电图中反映心室快速除极过程的波形),并说:“将这些波形视为患者的‘心跳日记’,先识别正常的波形,再去寻找异常之处,这就如同辨认熟人的面容。” 第二周,当我开始接触中医特色操作时,才发觉“火”与“针”之中处处有讲究。 第一次旁观督灸时,陈老师让我站在患者侧方,叮嘱道:“注意看姜泥的厚度,既要能够隔热,又要保证可以传导温热。艾绒点燃之后,必须时刻盯着火星,不能让灰烬掉落在患者的皮肤上。” 学习葫芦灸时则更有意思。陈老师指导我将葫芦底对准关元穴,然后轻转手腕,说:“力度过轻会起不到效果,过重又会让患者感到不适。” 游走罐最考验手感。我第一次操作时,罐口总是歪歪扭扭。陈老师握住我的手腕进行示范,说:“要顺着经络移动,就好像沿着河流行船一样。如果罐吸附得太紧,就要稍微放些气;如果太松,又无法留住温热。” 留置针护理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从选择血管到固定贴膜,陈老师总在旁细心叮嘱:“老年患者的血管较为脆弱,穿刺时角度要小一些。贴膜要从穿刺点向两边压,别留气泡,否则容易渗液。” 在用药安全课上,陈老师拿着药理手册,说:“心病科用药繁多,例如地高辛,剂量哪怕仅相差0.1毫克,都极可能引发问题。‘三查七对’务必要牢记。”在护理文书书写课上,我的护理记录被修改得密密麻麻,老师再三叮嘱,记录一定要详细,这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总担心自己问的问题过于基础,然而老师从不含糊其词。有一次,我将心经和心包经的概念弄混淆了。陈老师便拿来经络图,一边画一边给我耐心讲解这两者的区别。陈老师的口袋里总是装着便签,每当我有疑问,她就会随手在便签上写下要点。 如今再次测量血压时,我的手指能够随着血压值的变化平稳地进行放气操作;查看心电图时,我也能率先找到“正常节律”的基准。 那天,我为3床患者完成封管操作后,他微笑着说:“小护士,你的手法比上次稳多了。” 原来,所谓的成长就是将老师传授的“要点”变成自身的“习惯”,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病房里的“回应”。 在心病科实习的这一个月,我聆听着听诊器里的心跳,感受着艾灸条的温热,更体会到老师给予的每一份耐心。这些都成了我未来前行的底气,也让我真切领悟到:护理这一行向来是于细微之处彰显真功夫,在用心之处尽显温情。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
|
|